网上有关“幼少儿(3—11岁)各年龄段的心理及行为特征(一)”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幼少儿(3—11岁)各年龄段的心理及行为特征(一)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 3---4 岁孩童的心理及行为特征分析
言语和游戏能力发展迅速
3~4岁宝宝的言语表达逐渐由连贯性言语取代情境性言语,从对话言语发展为独自言语。
3—4岁宝宝言语发展中的另一个突出变化是有了自我中心言语,这是一种伴随着动作和游戏而进行的自言自语,是一种既具有外部言语特点,又具有内部言语特点的由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转化的过渡言语。在宝宝独自一人玩游戏时,或遇到问题情境时,这种过渡言语就频频出现。
对这个时期的宝宝来说,他们的思维已开始摆脱动作的束缚,成为独立的一个心理过程,如今,他们接触到的任何对象都是有生命的,天上的太阳、月亮,地上的花草树木、河流或是小动物、各种各样的玩具等,都可以成为他们交谈的对象。
到了4岁,宝宝的话题会更多,他们会交流看电视节目的感受,并互相炫耀“春节爸爸妈妈要带我到香港迪斯尼玩!”“妈妈给我买了新裙子”等话题。
宝宝已具有丰富的想像力集中表现在宝宝的游戏中,游戏是3~4岁宝宝的主导活动。由于这个时期宝宝的想像异常活跃,因此他们的游戏也非常有趣,他们可以给任何一样东西加上他们想像的象征性意义,比如:一个小手绢,他们可以当作布娃娃的衣服和被子,也可以当作漂亮的蝴蝶结;一块积木,他们有时可以当作小桥,有时可以当作跷跷板。
每一种游戏都有宝宝自命的特殊含义,任何一种游戏中都藏有打开宝宝心灵大门的钥匙。这个时期宝宝游戏的另一个特点是共同游戏,他们不再像1~2岁宝宝那样独自玩耍。
建立性别意识
3~4岁宝宝的心理和行为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他们开始认识和学习彼此之间性别的差异。首先,宝宝由于男女身体上的差异和行为特点而对性的区别发生兴趣,随后宝宝便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开始习得同自己的性别相适应的态度和反应。在宝宝习得性别区分的过程中,往往以同性家长为榜样,求得相同的行为和感受。女宝宝们玩当妈妈的游戏,惟妙惟肖地学着妈妈的温柔、能干和女性所具有的独特行为;男宝宝们则模仿着爸爸的态度和行为,希望自己像爸爸那样坚强、果断。
喜欢结交朋友
3~4岁的宝宝很喜欢结识小伙伴并和同伴玩耍。这个时期宝宝在伙伴中体验到完全不同于爸妈和其他成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在同小伙伴一起游戏的过程中,宝宝的知识、想像力和各种社会能力都能得到较充分的发挥,这种和同龄伙伴共同进行的自主活动能使宝宝认识到自我价值和能量的存在。而幼儿园这种集体生活,能够为宝宝创造同众多的伙伴接触的机会,对宝宝的心理发展十分重要,对宝宝们结识伙伴起到了桥梁作用。
?
3--4 岁孩童的行为表现特征:
一、体力
非常好动、嘈吵,最喜欢向别人挑战。假如说“我不相信你会做”,他会真的做出来,小肌肉活动发达,剪贴、系带、画图都很技巧地做到。
二、情绪
很顽固及会发脾气,不大理会别人的感觉,碰到惊慌的事情或意外的事件 ,情绪之起伏可能影响以至成年。
三、智慧
对自己开始有一个整体的观念,以前认为手是手,脚是脚,并非自己的一部分,现在觉得除了手脚以外体验到整个身体,甚至会有“心”的存在。例如:两三岁时不知道母亲的意向,不管母亲心里想什么,但现在会察言观色。
4岁的孩童开始具备有惊人的想象力,有时根据他所编成的故事,使成人觉得他在说谎话,其实他对于事实和虚构的界线还分不清楚。
四、社交
非常健谈,心理所想的,嘴巴就表达,对于生日会提出请谁不请谁的意见了。
五、行为上应注意之点
由于丰富的想象力,对事实与虚构分不清。因此别以为他是存心说谎的坏孩子,假如处理不当,会因为伤其自尊心而引起自卑感。成人应了解其心理现象,别加上莫须有之罪名,应耐心地解释及提醒,到4岁半以后这种真实与虚构分不清的现象慢慢消失,不再认为自己是一个飞人、一只怪兽,电视上的真假动作亦慢慢学习把真实和虚构分开。
好奇、好动、好模仿、好被人称赞是这个年龄最显著之心理现象。
欢迎关注“ 木一六 博客”并留言评论。
我们人类个体的发展是一段从胚胎到死亡的全过程,在各个阶段都有其特有的发展规律与心理特征。心理学家从人类发展的角度将人的一生进行了一个划分,一共分为了七个阶段: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
作为人类高级思维发展的起始点是从幼儿期开始的,这是人类智能发展的起点,也是人类整体技能全面发展的起点。
01.幼儿早期的心理特点:
情绪性强
幼儿早期的孩子情绪不稳定,波动大,因此他们的行为经常受到情绪的支配,年龄越小特点越明显。如果当孩子出现情绪波动的时候,家长或者老师要以亲切的态度对待孩子,先让孩子发泄情绪,等情绪稳定下来,用新鲜事物(比如,新奇的玩具,孩子喜欢的小动物等)来吸引儿童的注意,使他们不知不觉中重新恢复过来。
爱模仿
幼儿早期的孩子看到别人玩什么,自己也玩什么;看见别人做什么,自己也做什么。孩子的模仿行为是孩子独立性差的表现,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给孩子树立榜样,时刻关注自己的言行举止。
思维带有直觉行动性
幼儿早期的孩子思维是依靠动作进行的,他们的思维停留在很具体、很直接的一面。因此,对幼儿早期的孩子要进行正面教育。例如,为了吸引孩子注意力,你可以说“眼睛看着妈妈!”而不是说“注意听!”因为幼儿不容易接受这种一般性的抽象的要求。
源自网络
02.幼儿中期的心理特点:
爱玩、会玩
幼儿中期处于典型的游戏年龄阶段,这个时候的孩子已经能计划游戏的内容和情节,会自己安排角色。怎么玩,玩什么,游戏有什么规则,如果不守规则该怎么处理,基本是可以商量解决的。
思维的具体形象
具体形象思维是这个阶段幼儿典型的思维,他们较少的依靠行动来思维,但是思维过程必须依靠实物的形象作支撑。所以,为了让孩子明白成人所说的话,必须以孩子的水平以及过往经验为基准,避免用过于抽象的语言。比如:和孩子说话时,如果说到抽象词语,例如“笔直”,这个时候可以拿一支铅笔,“笔直”就是像铅笔一样直,这样孩子就能懂,而且能牢牢记住这个词。
源自网络
03.幼儿晚期的心理特点:
好学、好问
幼儿晚期的好奇明显不同于前两个阶段的好奇心。前两个阶段的好奇心较多表现在对事物表面的兴趣上。他们经常向成人提问,但是问题多数停留在“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幼儿晚期阶段的孩子则不同,他们不光问是什么的问题,还要问“为什么”。问题的范围也很广,天文地理,无所不有,希望成人给予回答。
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
幼儿晚期孩子的思维仍然是具体形象的,但是有了抽象概括性的萌芽。例如,他们已经开始掌握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例如,左右的概念),能对熟悉的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白菜、茄子都是蔬菜,苹果、梨都是水果),也能初步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针是铁做的,所以沉到水底下,火柴是木头做的,所以能浮上水面)。由于幼儿晚期的孩子已经具有抽象概括能力的萌芽,所以可以也应该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教育,引导他们去发现事物间的各种内在联系,促进智力发展。
个性初具雏形
幼儿晚期的孩子初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他们开始能够控制自己,做事情也不再随波逐流,显得比较有主见。对他人、对自己,对事物开始有了相对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对于幼儿最初的个性特征,成人应当给与充分的注意,针对孩子的特点,长善救失,使儿童全面健康的发展。例如,对于内向的孩子,多给孩子与人交流的机会,或者在大家面前演讲等,都可以锻炼孩子的胆子,也会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源自网络
04.了解幼儿心理特点,成就家长亲子教育
了解幼儿期孩子发展的特点,家庭教育中孩子的身心健康与发展也会向上且积极,这就是家庭教育中家长存在的意义。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更是幼儿能够将健康成长的关键,教子成才是家长的责任和义务,是幼儿得到较好培养和教育的基础。从不同角度推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机能等方面的发展,在幼儿教育中家长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家长的言行会起到无穷的正向作用,才能培育幼儿较好的行为习惯以及个性特点。
关于“幼少儿(3—11岁)各年龄段的心理及行为特征(一)”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凝莲超级甜]投稿,不代表盛龙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p.snlon.net/sn/13592.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盛龙号的签约作者“凝莲超级甜”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幼少儿(3—11岁)各年龄段的心理及行为特征(一)”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幼少儿(3—11岁)各年龄段的心理及行为特征(一)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文章不错《幼少儿(3—11岁)各年龄段的心理及行为特征(一)》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