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对待“调皮捣蛋”孩子的几种做法”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对待“调皮捣蛋”孩子的几种做法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动、好奇、好玩,什么都想弄个明白,什么都想试一试,特别是喜欢干些别人没干过的事,你越是强调不让他做的事情,他们的好奇心就会越强,你稍微不注意,他就会去做出我们认为调皮捣蛋的事情来。其实,关键是看我们如何对待他们的“调皮捣蛋”。有的老师对调皮捣蛋的学生经常是批评、训斥,通常被认为是“后进生”。有的老师认为调皮捣蛋是孩子的天性,应给予鼓励,他们毕竟是孩子,缺乏生活经验,做事不考虑后果。因此,对待他们的调皮捣蛋应正确评价和积极引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全方面了解幼儿,找到孩子调皮的原因。
大多数调皮的孩子都有他调皮的原因,教师首先要全面了解孩子的家庭环境及教育背景等,综合多种因素来分析从而判断造成孩子调皮的原因,取得家长的帮助,共同引导孩子。我觉得上述案例中,文文在家里肯定也是爷爷奶奶或者爸爸妈妈对他很溺爱、娇惯,要什么给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也就是所谓的“小皇帝”。这就需要我们与家长及时沟通,共同找到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
(二)、教师应与“调皮幼儿”多交往,并适当给予引导。
调皮的孩子往往精力充沛,他们希望通过与别人的交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但他常常采取的方法不太对,所以,容易让别人误认为是“调皮”。当调皮的孩子遇到一位能让他信服的老师时,他的调皮就会转变,所以老师要学会考虑孩子调皮背后的原因,多与孩子交往并进行适时引导,做孩子知心的朋友。
比如,我班有一个调皮的孩子正在搭积木,刚玩一会儿,还没有搭出什么,接着又要去捣乱别人,这时我走过去,向他提出了一些关于搭积木的想法,还和他一起玩,结果,这次他用了很长时间搭了好几个很好看的模型,他觉得很自豪,还向同伴炫耀。我觉得这次对他的教育很成功,让他感觉到很有趣,并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成功。这样,孩子的情绪就会慢慢好转,他也不会再去捣乱别人。
(三)、多给孩子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有事可做。
我们不要想去压制孩子的天性,好动的孩子往往都是比较聪明的孩子,我们应该充分调动这些孩子好动的习性,可以让他们协助我们的工作,给予他们鼓励与表扬。
例如,我班里有一个特别调皮的孩子,全园的老师都觉得他的调皮很头疼,我也不例外。但有一次却让我改变了对他的看法,那是在一次准备吃饭的时候,我给孩子们分碗,我刚要开始分的时候,园长叫我,于是我就出去了,当我回来的时候,一向调皮的王庆帅已经帮我分完了碗,接下来的分勺子等事情,他也表现出积极的状态,真是让我刮目相看。我也看到了他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高兴的在其他孩子面前说着“我当上了小老师”,于是我轻轻地把他叫到跟前,跟他讲了很多道理,还让他继续努力,争取表现的更出色。
(四)、对待“调皮的幼儿”更应该实行因材施教的原则
针对不同的“调皮幼儿”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特征进行教育,才是教育“调皮幼儿”的重要策略。如对“活动量大,自制力差”的幼儿,可以通过游戏,让他在游戏中担任一定的角色,以角色的行为规范来约束他们;对于有攻击性的幼儿,则可运用榜样和说服诱导的方法,对他们进行礼让教育;对于淘气的幼儿,教师应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们。
再有,就是对待“调皮捣蛋”的孩子更需要老师的耐心和细心,我们的每一句话都会影响着每一个孩子,只有正确的教育观才能引导教师正确的处理好每个细节,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老师发现孩子有问题的时候,老师要怎么跟家长沟通孩子的问题嗯?下面我整理了老师跟家长沟通孩子的问题的方法,供你阅读参考。
老师跟家长沟通孩子的问题的方法:善用教师的影响力
这几年,我经常听到家长为我为我介绍他们的孩子时,会特别加上标签,比如说,我的孩子是属于「慢热型」、是「观察型」的,我的孩子「很绷」,或是我的孩子虽然功课不大好,但是他很快乐、很善良等等。听过几次之后,我对于如此一致的标签用语戚到很好奇,所以问了几个家长,很想知道这些型别是由谁设定的?家长告诉我,是学校或安亲班老师对孩子进行观察后的归类。
对于这件事,我很不以为然,老师们这样分类孩子对家长是一种误导,家长因为信任教师的专业,如果以此放大做为检视孩子行为的标准,便会越看越同意,这等于自己领着孩子入座于这些标签中。一个经常被称为「慢热型」的孩子,本来只是不大懂得与人相处时应有的礼貌,一旦有过几次听妈妈在别人面前说他这种行为是「慢热」,果真就越来越不与人招呼、越不习惯有问有答,甚至开始躲躲藏藏,以实际行动来显现他的「人际慢热」。
我也看过另一个孩子,她的母亲总不让身边的人有机会跟她好好对话,只要有人跟孩子初见面,她一定会再三强调,她的孩子不会轻易开口,因为她是个「观察型」的孩子。所以,原本极为简单自然的应对,也只看到孩子眼睛咕噜咕噜地转,绝不回答任何问话。我发现父母亲在几个型别中特别喜欢「观察型」这个标签,也许他们觉得这个型别有比较深刻细致的倾向,所以更小心翼翼地保护孩子固守在这个行为之中,而把所有应该给予的正常教导都视为勉强与伤害。
老师跟家长沟通孩子的问题的方法:定下行为的意向
我反对这些标签的理由是,当孩子受到过度或不该有的关注时,往往以为这是博得关注最好的方法,因此会刻意强化表现,如果这些举止并不适当,家长与师长就应该在最自然的情况下协助他们修正行为。比如说,当一个孩子来上课时噙着眼泪,既不说要留下、也不说不想上课,我总希望父母能与我合作,和善地要求孩子自己致出选择,但选项只有两个—去或留。既是让他自主选择,当然就不能 *** 意假商量,无论去留都要乐意接受。但如果亲师不能合作,就得花上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的安抚、劝慰,到后来又变成谈判。结果是父母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孩子也不懂得做决定的重要,这些不断重复的过程白白浪费淖许多的时间与精力
我认为这就是儿童的「弱」,他们经常从自己所受的对待与评价中,定下行为的意向。一个孩子如果经常从哭当中得到拥抱与安慰、或是特别的待过,眼泪就不会只是伤心时的表达,最后能收放自如地成为沟通的方法之一。成人若在乎孩子,就不该任凭这些行为顺势发展,一定要帮助他们以符合社会共处的方式适应环境。
老师跟家长沟通孩子的问题的方法:能以言行同时施教于亲子
生活中有许多事可以简单清楚地为孩子讲解,而一个受到尊重的教师具有最优势的位置,能够以自己的言行同时施教于父母与孩子。
多数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时,对教师都是尊敬与仰赖的,因此教师在与家长谈论孩子的问题时,应该主动想到家长的心情,与由此可能产生的影响。当一位老师管不住在班级里调皮捣蛋的孩子,他可能有两种选择——一是与家长讨论纪律与常规的重要,然后各尽其力,共同协助孩子加强自己与环境相容的能力;另一种方法则是请父母带孩子去看医生、做检查。想想看这两种建议所引发的影响,前者是具体的改善行动,后者却把父母带进忧虑的深渊。
我遇过两位年轻的妈妈,她们的孩子都在小一时就被老师要求带去看医生,此后教养的路上便走得忧心忡冲,在体制内与体制外的学校来来去去,孩子也无法真正安定下来。另一位则在检查确定孩子并没有注意力缺失之后,医生却主动要帮家长开列「过动儿」的证明,因为医生说,这样老师就不会找孩子的麻烦了。
我所听闻的亲师问题比过去复杂很多,因此常想起韩愈师说中的一句话:「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今日家长已深入参与孩子受教育过程的时代,教师所面对的不单只是学生各方面的进步,也应该慎重地把家长的成长纳入自己的工作思考中。一个老师只要够正直、书谈举止有分寸,对家长便可以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教师应该在适当的时刻提醒父母,教育是一个「求进步的过程」而不是「优劣选拔的定夺」,亲师双方应该努力鼓舞学生可喜的倾向与能力,并控制不良的发展。如果教师能让家长觉得,孩子那些令他们烦恼的事情只是一时的,的确该加以改善,但不要过度关注,并且建议他们用什么方式改善、解释为什么不能用力过度,家长就不会空烦恼或不知所措了。
老师跟家长沟通孩子的问题的方法:不带偏见的具体沟通
我可以举出自己跟家长的几次沟通为例,来证明教师是孩子成长的守护者,即使起初亲师的看法不一,但透过诚恳的沟通便会有答案。亲师之间千万不要为了维护自己的立场而辩论,一定要以孩子的利益来探求共识。有个五年级的小朋友上课时不听讲,把铅笔放在烛台上去烧,等妈妈来接他的时候,我告诉妈妈,她得协助孩子改变对「发现」的诠释,不要以为时时刻刻都能把自己任性的行动说成好奇。就以当天的教学来看,我不认为这是一种值得鼓励的好奇心,孩子当天的行为其实是调皮或背景知识不足,两样都不可取。
五年级学生应该有的常识是:铅笔的质材是木头,木头在火上会烧焦,这应该不需要再亲做实验了。他如果故意调皮捣蛋,急待改善的缺点是「没有目标感」,因为当时我正在解说十分钟后就要自己动手完成烤布丁的工法和工序。最后证明,如果该仔细聆听讲解时分心去烧铅笔,就不能成功做出正确的成品。孩子的专注力是需要培养的,成熟的大人不可任由他们自编借口。
当教师与家长沟通孩子的问题时,绝不是要诋毁学生或指责家长的教育失败,所以双方的心情不可带有任何偏见,只要针对问题,简单扼要地说明错误所在、并提出改善的具体方法,就会很愉快。但我认为,无论在时间的方便与传统的尊师观念上,这一类沟通由教师主导是更好的,以免使家长陷入不必要的顾虑与担忧。
例如,我曾好几次跟家长说,请他们送孩子来上课时,不要对孩子耳提面命:「你要乖喔!」「在......老师那里要守规矩喔!」因为孩子都知道,只有被认为是坏孩子的人,才需要一直被叮咛得守规矩,大人若不断引发孩子自我感觉不良,一定很难进行自重的教育。每当这样提醒家长,我看到好多父母都不好意思地点头,虽然这只是一段很短的沟通,但亲师之间已有积极合作的开始。家长大可信任自己的孩子会在老师适当的指导下好好学习;当然身为教师,也要以真诚的言行赢得家长的仰赖与敬重。
我相信一个获得家长信任的老师,对教育可能产生极大的影响力。
关于“对待“调皮捣蛋”孩子的几种做法”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蒋振莉]投稿,不代表盛龙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p.snlon.net/sn/582.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盛龙号的签约作者“蒋振莉”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对待“调皮捣蛋”孩子的几种做法”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对待“调皮捣蛋”孩子的几种做法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
文章不错《对待“调皮捣蛋”孩子的几种做法》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