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夷陵之战刘备打到孙吴家门口了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夷陵之战刘备打到孙吴家门口了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因为曹丕听不进刘晔的建议。曹魏朝堂曾在襄樊之战后、夷陵之战前,开会讨论刘备是否会攻打孙权,魏国朝堂之上的大部分官员认为刘备不会伐吴,很多大臣认为:蜀汉是个小国,名将只有关羽,现在关羽被杀,荆州被夺,国内害怕,不敢出战的。
只有侍中刘晔认为:蜀汉虽小,刘备一定会攻打东吴的,这是刘备的立国之本,况且刘备与关羽名为君臣,恩如父子,刘备如果不为关羽报仇是说不过去的。果然情况如同刘晔猜测的那样,刘备在称帝两个月后发动对东吴的夷陵之战。夷陵之战发生后,曹丕也曾召集群臣在朝堂讨论魏国如何应对夷陵之战,获取最大利益?
当时的意见分为三派:一派以皇帝曹丕为首,主张联合东吴攻打蜀汉,理由是东吴已向曹魏称臣,就不能攻打东吴,否则天下人会认为曹魏出尔反尔,没人再归降;一派以司空王朗为首,主张坐山观虎斗,等到蜀吴相斗两败俱伤时,曹魏再出兵,可坐收渔翁之利;
一派以侍中刘晔为首,主张联合蜀汉攻打东吴,理由是蜀汉地处偏远,而东吴近在眼前,攻打东吴不用大规模调动部队,而且刘备是报仇而来,联合蜀汉攻打东吴,刘备不会放弃,而联合东吴攻打蜀汉的话,孙权毕竟没有攻蜀的动力。仔细来研究一下刘晔的理由,之所以不能攻打蜀汉,主要有三个理由:一、地势原因:蜀汉地处偏远。
自从襄樊之战后,蜀汉势力退出荆州,曹魏与蜀汉的国界线只有两个地方交界,一是汉中与关中长达八百里的秦川;二是曹魏的上庸三郡与蜀汉的汉中郡及巴东郡交界。虽然有两个地方交界,但是这两个地方的路是非常的难走,八百里的秦川自古以来就是道路难走的代名词,而且蜀汉如果据险死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恐怕打进去都很难。而上庸三郡也是这个问题,道路难走,难以大规模调动军队开战,对于防守一方来说,有很大的优势,反而是进攻一方的,毫无胜算。
二、军队调动原因:曹魏的重兵都布置在与东吴交界的国界线上。曹魏防守的重心一直都是与东吴交界的合肥、淮南到荆州一线,如果攻打蜀汉,就必须把合肥、淮南、荆州的重兵调往关中或上庸三郡,大规模调动军队是很大的工程,而且还要防备东吴偷袭。况且战机稍纵即逝,从这些地方调兵攻打蜀汉,至少需要一二个月的时间,这还算快的了,等你调动好部队,人家蜀汉早就做好防守了,怎么打?战机都没有了。
就算曹魏真的联合东吴攻打蜀汉,东吴也不可能让曹魏的部队进入荆州,东吴和曹魏原来就没有合作基础,况且孙权也不是真的臣服曹魏,只是权宜之计,缓过眼前刘备发动的夷陵之战的暂时计谋。三、介入战争,破解吴蜀联盟。刘备是发动战争的一方,而且又想夺回荆州,又想为关羽报仇,刘备发动战争的意愿很强烈 ,而且不会轻易放弃。但是孙权不一样了,孙权原来就是假意臣服曹丕,也只有曹丕会相信孙权的鬼话,换了曹操,绝对不会被孙权蒙了。
曹魏如果联合蜀汉攻打东吴,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是反过来如果曹魏要联合孙权攻打蜀汉的话,没有可操作性,孙权没有强烈的攻打蜀汉的意愿,因为他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而刘备不一样,刘备在兴头上,有可能会答应曹魏的请求。刘晔说的很有道理,同时在司空王朗的劝说下,于是曹丕放弃了联合东吴攻打蜀汉的计划,转而支持王朗的观点:坐山观虎斗,等到蜀、吴斗得两败俱伤时,曹魏出手。
于是曹丕没有选择偷袭蜀汉,成本太大,而且还不现实,曹丕选择了成本最小,而且以逸待劳的方法,坐壁上观,但是没想到的,夷陵之战前期双方虽然打得很精彩,但没有过多的消耗,双方都很克制,毕竟有个共同的敌人在边上虎视眈眈。夷陵之战的最终决战时间很短,只有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刘备迅速被击溃,逃到永安,夷陵之战迅速结束,而曹魏想占便宜的心态,也没有得到实施,等曹丕反应过来的时候,东吴已经做好了对曹魏的防守,同时又解除了蜀汉的威胁。
为何说夷陵之战是刘备一生中最大的败笔?
孙权想息事宁人,刘备想乘机吞并,曹丕想黄雀在后。
三国时代中期,魏、蜀、吴三国鼎立最为稳固的时候,孙吴政权的大都督吕蒙偷袭了蜀国大将关羽镇守的荆州,不但夺取了刘备起家的地盘,还把刘备的结义兄弟关羽给杀了。
事情闹得有点大,主要是荆州这个地方太过重要,一直以来就是三国时期的战略重地,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河流众多,土地肥沃,向北可攻曹魏,向东可伐孙吴,向西可征西蜀。荆州这块肥肉谁都想得到。
三国初期,曹操率领八十万大军远征孙权,其主要目的其实就是奔着刘表的荆州而来的,曹操占领荆州太过轻松,于是才想着顺带把孙权也灭了,没有想到的是,赤壁之战,孙、刘第一次联盟共抗曹操,曹操不但没有灭了孙权,反而把到嘴的肥肉给吐出来了,荆州被刘备给占了。
刘备占了荆州之地,才有了自己的安身立命的地盘,才算得上一个真正的诸侯了,刘备以荆州为基地,西进夺取了益州,占领了西川之地,天府之国,建立了稳定的蜀国政权,此时三国鼎立的局面才算正式成立。
吴、蜀两国的政治联盟共抗曹操其实是有效的,曹魏对谁都不好下手,三家都这么耗着,真正的转折点就出现在孙吴偷袭了关羽镇守的荆州。
吕蒙偷袭荆州在战术上来说是完美的,用最小的代价取得了最大的战果,但是却缺乏政治远见,它打破了当时的三国鼎立的政治平衡,孙权集团的短视给吴、蜀双方都带来了危机,其真正的获利方其实是曹魏集团。
关羽丢了荆州后,刘备已经在成都称帝,对于孙吴的这种背信弃义极度恼火,但刘备也看到了危机中爆发出来的机会?趁势讨伐孙吴。
关羽的死对刘备来说其实已经是次要的了,此时的蜀国实力已经超过了孙吴政权,而曹操也已经死了,曹魏正处于曹丕继位,逼汉献帝禅位,篡汉立魏的不稳定时期,刘备集团如果此时借为关羽复仇,重新夺回荆州,并顺势灭掉孙吴,那么天下的政治格局就会变为魏、蜀两国分立,这将大大的增强刘备匡扶汉室成功的几率,刘备占据了西蜀和江南一带,就有了一统天下的基础。
刘备的算盘打得很响亮,立刻率领70万大军顺江而下,直奔荆州而来,而比他先到战场的却是孙权的使者?为求和而来。
孙权此时醒悟过来,偷袭荆州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不但单方面破坏了吴、蜀的政治联盟,引来了刘备的讨伐大军,更重要的是刚刚登基称帝的曹丕也派了三路大军南下攻吴。孙吴政权无论如何是承受不住魏、蜀两国的攻击的。
孙吴给远道而来的刘备送达了求和的信息,不但归还部分荆州郡县,而且还很有诚意的送还了杀害张飞的凶手,目的只有一个?重新建立吴、蜀联盟,共抗曹魏。
此一时彼一时,此时的刘备不再是赤壁之战那个连落脚点都没有了破落皇叔了,刘备认为凭借自己的70万大军的绝对优势,加上孙吴又面临北面曹魏的大军压境,可以在这场已经打破平衡的局势中捞上一把,至少可以把荆州完整的夺来,甚至有可能在曹魏大军的帮助下伺机灭了孙吴。
刘备决定赌上一把,他自信能赌赢,因为此时孙权得知刘备拒绝求和后派出的兵力只有区区的五万人,领兵大将军是名不见经传的陆逊。后来的故事大家都清楚了,夷陵之战,刘备惨败,就算是惨败后,孙权依然求和于刘备,只是条件变了而已。
综上来看,夷陵之战以前孙权的求和是因为认清了当时的局势于孙吴非常不利,而刘备在战前拒绝孙权的求和,想得更多的是在此次出征中得到更大的利益,只是结局往往事与愿违。
夷陵之战刘备损失几乎全部主力,孙吴为何不乘机吞并蜀汉呢?
揭秘:为何说“夷陵之战”是刘备一生中最大的败笔?
先说一下这场战役的大背景,当时由于孙权用武力夺取了荆州,还处死了与刘备交情深厚的关羽,这对刘备而言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衅。刘备为夺取本该属于自己的南郡,就算不济也要拿下西陵,举重兵发起了夷陵之战。这场夷陵之战刘备不仅出动了大量精锐(兵力达到三万,结合后期沙摩柯等夷人的加入总兵力可能达到五万,也有说法是八万,但这个数据似乎来自孙权一方的宣称)还有一批人才,诸如马良、冯习、张南等人(不要以为冯习、张南这些不出名就不重要了,他们能被刘备重用作为蜀汉后备人才的培养,可见他们还是有才能的,要知道当时蜀汉第一梯队的人才已经处于凋零状态)。
但是马良、张南、冯习还有傅肜、胡玉、王甫、沙摩柯等人的陨落、杜路、刘宁等人的降吴。让蜀汉损失了一批后备人才。另外还有庞林、黄权的降魏,特别是黄权在夷陵之战中转而投奔魏国的举动也很可惜,作为铁杆的益州派,又受到刘备的重用,是当时平衡蜀汉内部派系的重要人物,而蜀汉唯一的一支水军也葬送了。许多人才就这样被刘备送了。
对于蜀汉而言,这无疑是自关羽失荆州以来最惨的军事挫折,蜀汉数万精兵的损耗、一批一线和后备人才的丧失、蜀汉的灵魂级别的人物刘备郁郁而终(其实刘备之前各种挫折都经历了,只要刘备能看得开,兴许蜀汉还能有恢复的可能,当然也不一定,但是打着中心汉室、宣称自己是汉室后裔的刘备郁郁而终让蜀汉在之后缺乏了强大的号召力,再也无法像从前那样聚拢天下人才了,这种吸粉能力是诸葛亮都无法做到的)直接让蜀汉直接进入暮年。这种挫折是之后蜀汉各大佬无论怎么休养生息也无法恢复元气的。
受夷陵之战影响,蜀国南部叛乱四起,蜀汉的实际控制区一度只有成都附近的四个郡和人烟稀少的西汉中地区。而财力上可以说十分糟糕。与此同时北方的魏国似有趁虚而入的架势。蜀汉进入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面对这种局势诸葛亮花了五年才慢慢稳住。至于光复汉室,那是做梦。或许损失的精锐还可以通过一段时间来慢慢训练培养,但是损失的这些人才是蜀汉不能恢复的。
除了上述的使蜀汉蒙受巨大损失外,还有就是刘备在此之前由于已经按照诸葛亮的构想做到了与曹魏、孙吴三分天下,加之荆州的丢失,可能也导致刘备失去了下一个阶段性的明确目标。因为诸葛亮当时在隆中对在三分天下后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北上中原,而荆州又是一个很好的据点,现在荆州丢了不可能只靠益州去北伐吧,而且能够独当一面关羽和他手上的三万精锐也陨落了,可能让刘备又怒又慌。
另外当时的荆州虽然战略地位重要,但也正是战略地位重要导致荆州长期受战火蹂躏,其状况在210年后已经逊于益州。比如人口、农业等方面。荆州对于蜀汉而言如果能拥有那是再好不过,但是如果丢失则也不必太过于纠结,特别还不到需要用举国之兵来夺取的地步。(当时的情况,即便是收复了,又能再维持多久?搞不好魏国与孙权再次联手)而益州对于蜀汉而言是不容有失的,毕竟那里是蜀汉的老巢。换句话来讲,荆州只是蜀汉先稳住益州的情况后再进一步找机会夺取成为蜀汉统一天下的重要跳板。
或许在刘备看来发动夷陵之战夺取荆州的努力似乎也没错,因为孙权一方动手在先,当时蜀汉内部虽然一部分人不同意伐吴,但有很多人还是想报仇夺回荆州,部众战意高昂,出师有名,此时伐吴或许可以夺回荆州,还可以警告孙权老实一点,如果顺利的话趁势灭吴也不错,到时候就可以为北伐统一天下打下新的有利条件。但是正像我在上面所述即使夺回荆州又如何?很有可能孙权看情况不妙和魏国联手(在魏国看来即使荆州不在自己手上至少也不能让蜀汉控制,毕竟蜀汉打的可是光复汉室的旗号时刻准备伐魏,蜀汉获取荆州对魏的威胁太大了),除非刘备能顺利的灭了吴国,但这又不现实。而夷陵之战最终又在刘备的各种失算下成为自己一生中最大的败笔。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猇亭[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对于夷陵之战来说,刘备一方倾全国之力,东吴也派遣了陆逊等精锐力量前来迎敌。
当然,没有想到的是,征战沙场一生的刘备,却输给了年轻的陆逊。此战,刘备军几乎全军覆没,阵亡数万人,《傅子》更是记载吴军消灭蜀汉军八万余,刘备仅以身免。不管怎样,夷陵之战对于蜀汉来说都是惨重的损失,甚至不逊色于关羽大意失荆州。那么,问题来了,夷陵之战,刘备损失几乎全部主力,东吴为何不乘机吞并蜀汉呢?
一
首先,在夷陵之战后,东吴不是没有继续进攻,以此扩大战果的意图。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刘备逃到永安白帝城后,吴将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张乘胜追击,扩大战果。但是,此时刘备收拢散兵以及赵云的后军来援,永安驻军接近两万。就夷陵之战来说,刘备的大军有一部分是被击败后四散而逃,得知刘备在永安白帝城的消息,自然会向这个地方聚拢。再加上赵云带来的援军,促使永安的蜀汉大军接近2万人。虽然在兵力上不能和气势正盛的东吴大军相提并论,但是,刘备现在是守城一方,兵力上的劣势已经被坚固的城池弥补了。
二
进一步来说,就刘备所处的永安白帝城,位于瞿塘峡口的长江北岸白帝山顶,东依夔门,西傍八阵图,一面傍山,四面环水,背倚高峡,雄踞水陆要津,扼三峡之门户,具有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就荆州与巴蜀之间的通道,在古代只有长江三峡,孙权和东吴想要进攻蜀汉,就必须走长江三峡通道。
但是,刘备也明白这一道理,所以在永安白帝城这个长江三峡的门户收拢兵力,从而避免蜀汉被攻破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在蜀汉灭亡之际,东吴想要趁机抢占蜀汉的疆域。但是,蜀汉将领罗宪凭借着数千人马在永安坚守,导致东吴数万的精锐将士无可奈何,没有从灭亡的蜀汉上分得一杯羹。
三
所以,正是刘备以及赵云的大军集中在永安白帝城,促使孙权和陆逊明白,想要吞并蜀汉,就必须付出惨重的代价,至少要调集东吴的主力来进攻永安,才可能最终攻入到蜀汉的成都平原。不过,一旁虎视眈眈的曹丕,并没有给孙权和陆逊更多思考的时间。
在夷陵之战的一两个月后,曹魏的大军就要来进攻东吴了。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在偷袭关羽、夺取荆州之前,孙权就和曹操取得联系,通过向曹魏称臣,以此避免在和蜀汉对抗时腹背受敌。不过,在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后,曹魏和东吴的联合已经是貌合神离了。所以,公元222年十月,曹丕表达了要坚决南征孙权的态度。
四
最后,公元222年的冬天,曹丕自许昌南征,诸军兵并进,曹真、曹休等诸路大捷,击败孙盛,大破吕范,火烧诸葛瑾,几乎攻下江陵。当魏文帝曹丕展示了自己的肌肉后,孙权和东吴都为之惶恐了,哪里还有心思去吞并蜀汉了。
在这个曹丕大军压境的危急时刻,孙权调集主力临江拒守,几条战线或溃或败,仅朱桓濡须一路击破曹仁,但是,从整体形势上,东吴明显处在劣势。不过,没有想到的是,曹丕突然遇到了疫疾,加上冬天的天气严寒,不利进攻,曹魏才从东吴退兵。在这之后,曹魏的进攻压力依然在,而蜀汉已经逐渐恢复过来了,所以孙权和东吴也就更不可能有什么想法了。
关于“夷陵之战刘备打到孙吴家门口了吗”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告瑞松]投稿,不代表盛龙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p.snlon.net/sn/18813.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盛龙号的签约作者“告瑞松”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夷陵之战刘备打到孙吴家门口了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夷陵之战刘备打到孙吴家门口了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
文章不错《夷陵之战刘备打到孙吴家门口了吗》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