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不浮不沉的冰实验原理”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不浮不沉的冰实验原理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不浮不沉的冰实验原理如下:
冰块的密度大于油,所以放入油中会沉到杯底。但冰块的密度小于水,所以放入水中会浮在水面。油的密度小于水,且油不溶于水,所以和水在一起不会混合反而会上下分层,上面是油,下面是水。冰块因为密度的特性就“不沉不浮”了。
拓展知识:
1、冰的熔点变化
在常压环境下,冰的熔点为0℃。0℃水冻结成冰时,体积会增大约1/9(水体积最小时为4℃)。据观测,封闭条件下水冻结时,体积增加所产生的压强可达2500大气压。
冰的熔点与压强存在着一种奇妙的关系:在2200大气压以下,冰的熔点随压力的增大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30个大气压降低1摄氏度。
超过2200大气压后,冰的熔点随压力增加而升高:3530大气压下冰的熔点为-17℃,6380大气压下为0℃,16500大气压下为60℃,而20670大气压下冰在76℃时才熔化,称为名副其实的“热冰”。
冰在0℃下密度为0.917g/cm?,而水的密度正常为1.00g/cm?,所以冰会浮于水上。
2、点水成冰实验原理
水凝固变为冰的过程,即使用外加能量使水分子转变为固态。物理学上,它是一个吸热反应,也就是说,冰的形成需要消耗一定量的热。
水点水成冰实验原理是涉及热量动力学的相平衡理论,主要是因为室温下水分子被环境能量低于它们的自由能,使它们拥有极大的活动空间,当外界注入能量使它们自由能上升,水就可以凝固变成冰。
在这个实验中,当水受到低于室温的温度时,外界消耗的热量就会使水分子的自由能上升,水就会凝固成冰。即水点水成冰上就是通过外加能量(例如把冰水放入温度低于室温的容器内)去降低水的温度,使水分子自由能上升,而冰实验正是体现了这种物理变化的过程。
重要的是要看温度变化该如何影响水分子的状态,以及这个过程如何影响外界消耗的热量。当温度降低低于室温,分子的活动空间会更小,热能转化到冰,形成冰壳覆盖在外部,形成室温下的冰。
1、我们知道冰块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当把冰块浸没在水中,松手后冰块将会上浮,直至漂浮在水面上。
2、可生活中有时会看到到这样的现象,我们将冰块放入水中,它不但不会漂浮在水面上,还会沉入水底。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3、其实,跟河里的水位太浅船会搁浅一样,当水量很少而冰块较大时,冰块所受的重力大于它在水中的浮力,冰块就会沉在水底。在这种情况下,冰块是不会完全浸没水中,冰块沉于水底的现象是可能发生的。
关于“不浮不沉的冰实验原理”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夏云]投稿,不代表盛龙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p.snlon.net/sn/17624.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盛龙号的签约作者“夏云”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不浮不沉的冰实验原理”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不浮不沉的冰实验原理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不浮不沉的...
文章不错《不浮不沉的冰实验原理》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