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核型分析应遵循什么原则”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核型分析应遵循什么原则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核型分析通常包括两方面内容:1、确定某一物种的染色体数目。2、辨析每条染色体的特征。一般采用分散良好、形态清楚而典型的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标本,由于染色体制片方法的不同,细胞所处生理状态的不同,用药物对细胞进行处理等因素的存在都可使观察结果产生偏差。所以必须观察分析多个个体、多个细胞。一般至少要统计30个以上的分散良好、染色体形态清晰的有丝分裂中期细胞,如这些细胞的染色体数都恒定一致,即可认定为该物种的染色体数目。在染色体计数的基础上,选择几个典型的细胞,辨析染色体组中每条染色体的特征。通常用染色体的相对长度、着丝粒的位置、随体的数目和长度等指标描述一条染色体的特征。可采用传统方法或用Adobe Photoshop来进行核型分析。在本次核型分析实验中,我们主要采用传统方法。
如何制作永久性的玻片标本?
(1)图中B细胞内着丝点分裂,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所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2)由于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时,染色体的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较清晰,便于观察,所以遗传学上做染色体组型分析时常常是观察图中的C细胞时期.
(3)由于A细胞位于视野的上方,而在显微镜中看到的是倒立的像,所以要把图中的A细胞移到视野中央,具体操作是把装片向上移动,使A细胞移到视野中央.
(4)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装片的制作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所以要制备这样的玻片标本,要选择的材料、药品以及有关操作有:
| 洋葱表皮 | 洋葱根尖 | 龙胆紫溶液 | 甲基蓝 | 健那绿 | 筛选 | 漂洗 | 冲洗 |
| √ | √ | √ | |||||
| 纤维素酶 | 胰蛋白酶 | 盐酸-酒精液 | 加热 | 切片 | 压片 | 解离 | 离心 |
| √ | √ | √ |
故答案为:
(1)后
(2)中期染色体的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较清晰,便于观察
(3)把装片向上移动
(4)要选择的材料、药品以及有关操作有:
| 洋葱表皮 | 洋葱根尖 | 龙胆紫溶液 | 甲基蓝 | 健那绿 | 筛选 | 漂洗 | 冲洗 |
| √ | √ | √ | |||||
| 纤维素酶 | 胰蛋白酶 | 盐酸-酒精液 | 加热 | 切片 | 压片 | 解离 | 离心 |
| √ | √ | √ |
高中生物必修一的重要试验
帮你借鉴的,望能对你有点帮助。
1.涂片法
涂片法是将材料均匀地涂布在载玻片上的一种制片方法。
涂片材料有单细胞生物、小型藻类、血液、细菌培养液、动植物的疏松组织、精巢、花药等。
涂片时应注意:(1)载玻片必须清洁。(2)载玻片要持平。(3)涂层须均匀。涂抹液滴在载玻片中间偏右,用解剖刀刃或牙签等涂匀。(4)涂层要薄。用另一载玻片作推片,沿滴有涂抹液的载玻片面(二载玻片夹角应为30°~45°)由右向左轻轻推动,涂成均匀一薄层。(5)固定。如需固定可用化学固定剂或干燥法(细菌)固定。(6)染色。细菌用亚甲基蓝,血液用瑞氏染液。染色液要盖住全部涂面。(7)冲洗。用吸水纸吸干或烤干。(8)封片。长期保存用加拿大的树胶片片。
2.压片法
压片法是将生物材料置于载玻片和盖片之间,施加一定压力,将组织细胞压散的一种制片方法。
压片法的一般过程:(1)取材。观察细胞分裂,应选取细胞分裂旺盛、新鲜的组织细胞为材料。如根尖、茎尖分生组织、骨髓细胞、花药(花粉母细胞)。精巢(精母细胞)等。(2)固定。材料固定可根据需要而定,取材后立即压片观察,可不作单独固定处理(与染色同步进行);取材后不立即视察,可将材料用固定液(一般用醋酸酒精固定液)固定。固定2~24小时(因材料而异)后用95%乙醇清洗,保存于70%乙醇中,备用。(3)离析。对细胞不易散开材料用水解分离液(如1N HCl或盐酸一酒精液)处理,一般处理6~20min,解离后经水漂洗后方能染色。(4)染色。染色剂种类很多。观察染色体常用醋酸洋红染色液染色。(5)压片。将材料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或染液,盖上盖玻片用拇指轻轻压片。(6)观察。压片后,即可在显微镜下观察。
3.装片法
装片法是将生物材料采取整体封固制成玻片标本的方法,用此法可制成临时或永久装片。
装片材料有:微小生物如衣藻、水绵、变形虫、水螅,植物的叶表皮;昆虫的翅、足、口器,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等。
装片法制作时应注意:(1)手持载玻片时,应注意持平,或放在平台上。滴水时水量要适当,以恰好被盖玻片盖满为度。(2)应将材料用解剖针或镊子展开不使重叠,展平在同一平面上。(3)放盖玻片时,从一侧慢慢盖在水滴上,防止出现气泡。(4)染色时,将一滴染色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引,使盖玻片下的标本均匀着色。着色后,用同样的方法,滴一滴清水,把染色液吸出后,在显微镜下观察。
内容较多,分两部分实验一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P26实验原理:DNA 绿色,RNA 红色实验步骤步骤 器材与试剂 作用与原理(1)制片 ①将牙签刮下的口腔上皮细胞置于载玻片上0.9%的NaCl溶液滴②载玻片烘干 1 0.9%的NaCl溶液防止细胞破裂,2 维持细胞形态。3 烘干使细胞固定在载玻片上(2)水解 8%HCl中30℃保温5分钟 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3)冲洗 用蒸馏水缓流冲洗10分钟 (4)染色 2滴吡罗红甲基绿染色5分钟 甲基绿使DNA染上绿色吡罗红使RNA染上红色(5)观察 显微镜下观察 实验结果: 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分布:真核生物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二 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P18实验原理:还原糖 砖红色 脂肪 红色 蛋白质 紫色1、还原糖的检测什么是还原性糖:还原性糖: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酮基的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乳糖。非还原性糖:淀粉、纤维素、蔗糖、糖元。(1)材料的选取: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2)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现配现用。(3)步骤:取样液2mL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浅蓝色→棕色→砖红色)2、脂肪的检测(1)材料的选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2)步骤:制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将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载玻片中央 ↓ 染色(滴苏丹Ⅲ染液2~3滴切片上→2~3min后吸去染液→滴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 ↓制作装片(滴1~2滴清水于材料切片上→盖上盖玻片)↓ 镜检鉴定(显微镜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染成橘**的脂肪颗粒)3、蛋白质的检测(1)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的CuSO4溶液)(2)步骤:试管中加样液2mL→加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加双缩尿试剂B液4滴,摇匀→观察颜色变化(紫色) 实验三 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P71、显微镜的使用:取镜→安放→对光→压片→观察→收放。(1)低倍镜使用:(观察任何标本都必须先用低倍镜,且标本应透明)(2)高倍镜使用:先使用低倍镜确定目标→移动装片,使目标位于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镜→调焦(转动细准焦螺旋)(视野较暗,可调反光镜或光圈)2、显微镜使用注意事项:(1)成像特点:放大倒立的虚像。(2)放大倍数计算: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镱的放大倍数。放大倍数指的是物体的长或宽。(3)物像的移动方向与装片的移动方向相反。(4)低倍镜下成像特点:物像小、细胞数目多、视野亮。 高倍镜下成像特点:物像大、细胞数目少、视野暗。(5)物镜和目镜的判断方法:物镜有螺纹,目镜无螺纹。(6)放大倍数的判断方法: 目镜:镜头长放大倍数小,镜头短放大倍数大。物镜:镜头长放大倍数大,镜头短放大倍数小。 物镜与装片之间的距离:距离近放大倍数大,距离远放大倍数小。(7)显微镜的有关性能参数。最重要的性能参数是分辨率,而不是放大倍数。1.高倍镜的使用时注意(1)低倍镜使用过程中,下降镜筒时必须双眼侧视镜筒,防止镜头撞到玻片。(2)低倍镜找到物像后,换上高倍镜时,观察过程中只能使用细准焦螺旋。
关于“核型分析应遵循什么原则”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小凡]投稿,不代表盛龙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p.snlon.net/sn/14144.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盛龙号的签约作者“小凡”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核型分析应遵循什么原则”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核型分析应遵循什么原则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核型分...
文章不错《核型分析应遵循什么原则》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