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孔子的晚年是什么样的?”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孔子的晚年是什么样的?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公元前484年,68岁的孔子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
鲁国政府给孔子较好的生活待遇,尊他为国老,但不授予任何官职。孔子的弟子冉有、子贡、子路、子游、子夏、宓子贱等则相继任职。
孔子的心依然不能平静,他试图用自己的影响力来参与统治。他告诫告诫(jiè):警告;劝告。鲁哀公说:
“古之为政,爱人为大。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也可覆舟。”
执政的季康子来看望孔子,请教政治。孔子说:
“政者,正也。您带带头端正自己,谁还敢不走正道?”
季康子又问:“如果杀掉无道之人,来亲近有道的人,您说如何?”
孔子冷冷一笑,说:“您执掌国政,哪里用得着杀人?您要自己善良,百姓就会善良。君子的德行是风,小民的德行是草,草顺风而倒。您对百姓庄重,百姓就会敬重您。您孝敬长者,慈爱幼者,百姓则忠心耿(ɡěnɡ)耿。您提拔有能力的好人,教育无能之辈,百姓就会要求上进。您如果不贪财,就是奖励他们的偷窃行为,他们也不愿去偷。”
孔子不理会季康子的感想,用热烈的语调继续说:
“伟大啊,尧这样的君主哟!多么崇高啊,唯有天最高大,唯有尧能效法天。尧的恩德浩浩荡荡,百姓都无法用言辞来称颂他。他的功绩多么伟大啊,他的学说多么光辉啊!”
孔子颂完尧颂禹。孔子说真是挑不出禹的毛病。季康子见话不投机,匆忙起身告退。
子游出任武城宰,用礼治邑。孔子带着弟子前去参观,听见百姓在练习弹琴唱歌。孔子说:
“杀鸡焉用牛刀?”
子游解释了一番。孔子笑着对弟子们说:
“小伙子们,他说得对,我刚才是开玩笑罢了。”
车进武城,孔子见老朋友原壤叉开两腿坐在地上,说是在等孔子。
孔子说:“你小时候不孝悌(tì),长大了又无出息,老而不死,真是害人精!”
说着,孔子用拐杖敲敲原壤的小腿。
孔子对季康子的规劝并没发生作用。季康子想要攻打臣服鲁国的颛(zhuān)臾(yú)。孔子将冉有和子路叫来问询。冉有推说是季氏要攻打,我们是人家手下之臣罢了。
孔子不高兴地说:“冉有啊,古人说过,尽自己的力量去任职,做不好就辞职。有危险你不自持,要倾覆你不扶助,那又何必有你呢?君子最讨厌那种不承认自己贪心还一定强词夺理的人。国家分崩离析尚且不能守住,还策划大动于戈打内战。我担心季氏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终于潜心考虑最后的工作。
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没做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没有人了解我啊!不怨天,不尤人,我不耻下问而学通了道理。知我者大概只有老天了!君子担忧到死而名声仍不被称颂啊。我的道不能行,我留给后世什么呢?”
孔子整理着礼乐。他曾问乐于苌(chánɡ)宏,学琴于师襄(xiānɡ)子,听《韶》三月不知肉味。他爱和别人一起唱歌,唱得好就再唱一遍。自从回到鲁国,他对乐曲进行订正,使得《雅》和《颂》各得其所。可惜,孔子整理的这部中国最早的音乐典籍未能流传下来,留下的只是歌词——《诗经》,共三百零五篇。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为什么不学诗呢?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近则事奉父母,远则事奉君主,还可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孔子在晚年,迷恋《易经》。一部竹简,牛皮绳被他看折了三次。人称“韦编三绝”。
孔子说:“如果增加我几年寿命,五十岁时就学《易》,可以避免大的过失了。
孔子将虞(yú)、夏、商、周四代的历史档案经过删节整理,编为被称作《书经》的《尚书》,以此光大远古圣君的业绩。
孔子做的最用心的一项事业是编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此书根据鲁国的历史档案修订。他有感于当时的乱世,将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之间长达242年的历史,以自己的观点予以修订。孔子将王公大夫作为他的审视对象,或贬抑,或声讨,以所谓“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达到警世的目的。孔子做得非常认真,字斟(zhēn)句酌(zhuó),使精通文辞的弟子子夏在整理时感到竟无一字可改动。
后来继承儒学的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说:“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孔子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孔子用修订史书的方法贬斥他深恶痛疾的君不君、臣不臣的乱世乱臣。但这本是天子的职权,孔子取而代之有僭(jiàn)越之嫌。后人是“知”还是“罪”,孔子只能听天由命了。
孔子将他的方法称作“述而不作”,即传述古籍而不是创作。经孔子整理的“六经”,《礼》和《乐》已失传。其余的《诗》、《书》、《易》、《春秋》,作为儒家的经典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必读书,深刻而长久地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
有个守城门的人,称孔子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
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ɡ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孔子的人格经长时间的修养,已达圣贤的境界。他平常和一般人来往时,谦虚温恭得近乎不善辞令似的。
可是,一到宗庙或朝廷,孔子的谈吐却是头头是道,唯辩而谨敬。
和上大夫们谈话时,孔子的态度是誾(yín)誾中正的样子;和下大夫们说话时,是侃侃和乐的样子。
进入公门时,必恭敬地鞠躬如也。
奉君命去迎接宾客时,必谨谨慎慎地进退如仪。
孔子用膳,有定量,尽量吃那容易消化的食物。酒量虽无定,但都能适可而止。
吃东西时,不和人说话;夜晚,就寝后也不说话。
遇有朋友或弟子们逝世时,没有亲人料理丧事,孔子便自动地去照料。
孔子70岁这年,他的独子孔鲤(lǐ)先父亲死去,年仅50岁,留下孔仍这个幼子(孔仍字子思,受教于孔子的弟子曾子,写出后代儒生必读的《中庸》)。孔子将儿子简单地葬了。
令孔子非常伤心的是,第二年颜回也死了,年仅41岁。孔子得知,放声大哭,连连叫道:
“老天要我的命啊!老天要我的命啊!”
颜回是孔子最喜爱的弟子。他敏而好学,闻一知十,从来不迁怒于人,不重复已犯过的错误,深得孔子的器重。孔子认为他有宰相之才。也许因为家贫生活清苦,颜回身体一直较弱,不到30岁头发全白了。孔子曾说:
下一年,从卫国传来消息,担任蒲邑宰的子路为了救护主人孔悝,在争夺君位的混乱中被杀。临死,他还记着“君子死,冠不免”,将被砍断的帽缨系好,不借被斩为肉泥。
孔子听说后,老泪纵横。他吩咐将家中的肉酱盖上,不忍再看。
在接二连三的打击下,年迈的孔子身心已不能支持。他悲哀地说:
“我衰弱得多厉害啊!很久很久了,我不再梦见周公。”
公元前481年春天,叔孙氏手下有个叫鉏(jǔ)商的车夫,在鲁国西郊大野的一次狩猎狩猎:打猎。中,猎获了一头异兽。因人人不知是何物,就请孔子来辨识。孔子一见,大吃一惊;顿时泪流满面。
孔子说生:“这就是麒(qí)麟(lín)呀!在唐虞(yú)那种太平盛世麒麟域和凤凰才会出现。如今天下无道,怎么会有麒麟呢?”
麒麟是能体现孔子“仁”的思想的祥瑞之兽。它生有独角,角为肉柱,有角而不用以伤人。它有马的足蹄,蹄声宏亮,行走有规有矩,从不践踏活物。它不群居不结伴而行,不入陷阱,不罹(lí)罗网,圣王当道才显现于世。
麒麟的出现和死去,在孔子看来并非吉兆,此事就应在自己身上。他叹息道:“吾道穷矣!”于是扔下手里的笔,不再编写《春秋》。
在生命的最后日子,孔子贫病相交。
这位伟大的英哲溘然长逝溘然长逝:忽然死亡。,享年七十三岁。这一天是公元前479年周历4月11日。
孔子死后,弟子们将他安葬在鲁国都城北泗(sì)水之滨的曲阜,服丧三年;然后洒泪分别。子贡则在墓旁修筑草庐,足足守了六年。有一些弟子和亲友念念不舍,依傍孔子坟墓定居者有一百多家,后来这里就叫孔里。冢(zhǒnɡ)旁有一块空地,成为鲁国的读书人举行乡饮、乡射之所。城中孔子的故居,辟做庙堂,内藏孔子的遗物和礼器,儒生们在里面学习礼乐,历时四百年,直到汉初,这庙里从未断过弦歌之声。后来到这里谒吊这位伟大的哲人的游人越来越多,遂于周围广植松柏,刻石立碑,渐渐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陵园,人称孔林。
孔子
孔子是商汤王的后裔。因纣王无道,失德乱政,被新兴的周王朝所灭。后来周成王封纣王的庶兄微子于宋,于是孔子先世从王室转变为诸侯。
微子之后四传至宋湣公,宋湣公生弗父何,弗父何是长子。宋人有传弟不传子的传统,所以宋湣公把君位传给了他的弟弟,即宋炀公,弗父何的弟弟鲋祀不满意,刺杀了宋炀公。宋炀公被杀后,应由弗父何继位,但弗父何继位,就要追究弟弟鲋祀的弑君之罪,于是,弗父何把君位让给了弟弟,自己仍为卿。孔子先世遂由诸侯之家变为公卿之家。
按照礼制的规定,五代亲尽,别为公族。从弗父何算起第五代的嫡长子叫孔父嘉。孔父是其字,嘉是其名。因此其后代以其先人之字为氏,称为孔氏。孔父嘉为孔子之六代祖。
孔父嘉被宋国权臣华父督所杀,孔父嘉有个曾孙叫孔防叔,畏惧华氏的权势,举家搬迁到了鲁国,为东防大夫,故曰防叔。孔氏迁鲁后,在宋国的公卿之位就失去了。孔子先世遂又由贵族公卿之家转为士族之家。
所谓士族,是贵族后裔中的疏远者,或是破落的贵族子弟,以及平民中的俊秀,凭借自己的才能为贵族当差服务,领禄米为生。此等士族,与有封地世袭的贵族就不能相比了。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是孔防叔之孙,曾担任鲁国郰邑大夫。叔梁纥正妻施氏,生了九个女儿,没有生儿子。又娶一妾,生了个儿子叫孟皮,却是个跛足之人。后来与颜氏女名征在结合,生下了孔子。
叔梁纥生孔子时年纪已经很大了,在孔子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失去了顶梁柱,孔家败落了,孔子的母亲不得不带着年幼的孔子回到了娘家。这样,孔子又由一个士族子弟变成了一介平民。
孔子17岁时,母亲就过世了。
为了谋生,孔子从事过许多底层人士的职业,他自己曾说过:“吾少也贱,故能多鄙事。”孟子曾谈到孔子年轻的时候从事过委吏与乘田的小职位,委吏就是仓库的管理员,乘田就是管理牧场的小官。但他干得都不久,因为他找到了新的职业。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小的时候就和小朋友在一起摆放礼器、以模仿祭礼作为游戏,因此有学者推测孔子母亲的家族大概以此为职业,就是专门提供祭礼、丧礼服务的傧相。孔子从小耳熏目染,受此影响,故有此游戏。
孔子曾自己说,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所学内容是贵族阶层所习的五经六艺,三十岁左右学有所成,即以此为贵族阶层服务,并且开始招收学生。孔子刚开始收的学生大概类似于今天的学徒,除了学习五经六艺,还要跟随孔子去从事为贵族进行祭祀、丧葬等礼仪服务。
孔子的事业越做越大,引起了贵族阶层的注意。周朝建国之初,即施行礼治,但到了春秋中后期,当时的贵族阶级既多奢僭违礼,同时又不喜欢学习,不知礼,以至于一些贵族在正式的场合闹笑话。鲁国的权贵之一孟僖子曾经陪伴鲁国国君出访郑国、楚国,因礼节不熟大出洋相,回来之后深感后悔,临死之前,交待他的两个儿子,一定要向孔子学礼。所以,孟僖子的两个儿子孟懿子与南宫敬叔都拜师向孔子学礼。
孔子想去当时周朝的首都洛阳深造,进一步学习礼乐知识。南宫敬叔向鲁昭公推荐了孔子,鲁昭公送给孔子一辆车、一匹马和一个随从,孔子因此到了洛阳。洛阳是周王朝礼乐典籍集中之地,孔子到了洛阳,观周朝的文物、典章、制度,大有收获,并且还拜访了老子,向他请教了有关礼乐的问题。
孔子问礼于老子
孔子回到鲁国之后,发生了一件大事。鲁国执政季平子得罪了鲁昭公,鲁昭公发兵攻打季平子。谁知季平子联合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失败,逃到了齐国。齐国把昭公安置在乾侯这个地方,共计七年,直到死在这个地方。昭公出走,孔子也离开了鲁国,来到了齐国。这个时候,孔子大概三十六岁。
这个时候的孔子已经相当有名了,他见到了齐景公,齐景公刚开始对他还不错,他问孔子如何处理政事,孔子回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说:“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孔子的意思,“国君要像国君,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齐景公是个骄奢*逸的君主,孔子是在劝告齐景公要像个君主的样子,不要不顾百姓生活,自己享乐太过分。但齐景公却如此理解:“如果真的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纵然有粮食,我怎么能吃得到呢!”孔子是劝齐景公爱护百姓,齐景公却理解成百姓要供养他。难怪齐景公过世的时候,没有哪个百姓说的好话。
齐景公有意授孔子以国政,但受到了齐相晏子的反对。晏子说:“这些儒生能言善辩,难以用法度来约束他们;他们高傲任性,自以为是,不能任用为臣子;他们重视丧事,过分追求哀荣,为了葬礼隆重,不惜清家荡产,不能让这种做法形成风气;他们四处游说,谋求官职,不能用他们来治理国家。”
齐景公只好对孔子说,要让我像鲁国对待季氏一样重用你,我做不到,我只能用你做一般的官。”又说:“吾老矣,不能用也。”
孔子在齐国没什么机会,只好怏怏回国。回到鲁国之后,孔子继续授徒讲学。
春秋时代,由于铁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普遍应用,水利灌溉业得到快速的发展,使得农业发展很快,人口增长也快,社会发展也快。贵族子弟习于安逸,不会管事,因此,贵族阶层需要从平民阶层吸收大量的中低层干部,孔子的弟子因习于五经六艺,受到了贵族的青睐,因此,孔子的弟子们受到了贵族们的聘用和礼遇。孔子所办的私学,俨然成了贵族的干部培训学校。
这时期鲁国的政治形势,非常的混乱,三桓大夫架空了鲁国国君,不把鲁国国君放在眼里,上行下效,家臣们也不把大夫放在眼里,多有违礼僭越的行为。鲁定公五年,当时孔子五十岁,季平子死,季桓子继位,掌握了鲁国国政,但季桓子又被家臣阳虎控制 孔子简介 ,出现了家臣控制国家政权的情况。阳虎有野心,四处延揽人才壮大势力,他意请孔子出仕,以扩大势力和影响。
阳虎可能不大愿意亲自上孔子家拜访,于是耍了个小计策。他趁孔子不在家,派人送了一只小卤猪给孔子。按当时的礼节,孔子应该上门拜谢。孔子也聪明,也趁阳虎不在家的时候上门拜谢。谁知道上半路上遇上了。阳虎对孔子说:“来,我有话要跟你说。”孔子不得不上前。阳虎说:“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而听任国家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虎说:“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明智吗?”孔子回答:“不明智。”阳虎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孔子说:“好吧,我要去做官了。”
孔子虽然嘴上答应,但权衡利弊,终究没有为阳虎做事。后来阳虎发动叛乱失败,逃离了鲁国。三家大夫有所醒悟,大概也是为了奖励孔子没有倒向阳虎,孔子遂得出仕,这个时候,孔子已经五十一岁了。鲁定公用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大治,又由中都宰转为司空,又由司空为大司寇。
孔子熟读五经,对周朝的礼乐制度十分向往,他的政治理想就是恢复礼乐制度,解决春秋以来礼崩乐坏,社会动乱不堪的局面。他曾自诉他的政治抱负,“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所以,他一旦获得了政治上的高位,就看手实施他的政治主张。他为鲁国开出的药方是“堕三都”。鲁国的实权长期把持在三桓大夫手里,三家在封地建立了高大的城墙,以此作为抗衡鲁国国君的本钱。拆毁了三家大夫的城墙,就能有效的加强鲁国公室的权力,统一行政力量。季孙氏也想借此打击反叛的家臣势力,所以,堕三都的主张得到了季桓子的支持。
于是孔子发布命令:“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大夫家里不能私藏铠甲,大夫封邑的城墙长度不能超过三百丈。孔子辅佐鲁定公帅领军队拆除了叔孙氏的郈城。又准备拆除费城,盘踞在此的公山不狃、叔孙辄率军反叛,进攻鲁国都城。在孔子的指挥下鲁国军队打败了反叛军队,乘胜拆除了费城,至此,孔子达到了政治事业的顶峰。接着,准备拆除孟叔氏的成城,孟孙氏的部下公敛处父对孟孙说:“成被拆除,那么,齐国军队就很容易打过来了。而且,成,是叔孟氏的保障;没有了成,就没有了叔孟氏。你装做不知道,我不会拆毁城池。”鲁定公派兵攻打,竟然没有攻克。
季氏、叔孙氏在解除了家臣的背叛之后,也清醒了过来,对堕三都的政策有了警觉,不再支持孔子的政治主张,实际上已经宣告孔子在政治上失败了。这时候,齐国又使离间计,送了八十名美女给鲁定公,定公与季桓子整日沉迷其中,三天不上朝,孔子于是离开了鲁国。
孔子遇围
孔子先来到了卫国。卫国的政局也相当混乱。卫灵公宠信南子,南子与太子蒯聩不睦,太子惧祸,出奔晋国去了。
孔子在卫国没有机会,又去了曹国、宋国、郑国、陈国,在陈国呆了三年。陈国处在楚国和晋国之间,两国争强,陈国经常被当做战场。孔子于是回到了卫国。
卫灵公虽然给了孔子很高的礼遇,但在政治上并不重用他,孔子又想去晋国见赵简子。但到了黄河边,听说赵简子杀了两个晋国大夫,不免有同类相惜之感,于是,望水兴叹,说:“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
孔子不得己又返回了卫国。有一次和卫灵公见面,卫灵公问他如何排兵布阵,孔子说问礼还可以,如何打仗真的不知道。卫灵公不高兴了,抬头看飞过的大雁,色不在孔子。孔子就离开了卫国,又去了陈国。第二年,又从陈国到了蔡国。
在蔡国呆了三年,吴国讨伐陈国,楚昭王亲自率领军队去救陈国,驻扎在城父。楚昭王听说孔子在陈蔡之间,派人迎请孔子。
孔子也非常期待与楚昭王的相见,但楚昭王在军营中忽然死掉了,孔子听到了这个消息,只好自楚返卫。这时候孔子已经六十三岁了。
卫灵公在此之前已经死了,贵族们拥立太子蒯聩的儿子卫辄继位,蒯聩在晋国的支持下欲回国继位,卫辄派兵阻止,两方军队就在边境卫国、晋国的边境僵持下来。
孔子的弟子多在卫国做官,卫辄也想任用孔子,子路问孔子:“如果卫君重用你,你打算先采取什么措施?”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子路说,“老师,你太迂腐了吧。有什么可正的叫呢?”孔子回答“名不正,则方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 *** 无所措手足。”
孔子在外十四年,虽然付出了很多,非常的辛苦,甚至身犯险境,比如匡地遇险、伐树于宋、围于陈蔡等,但终究没有获得被重用的机会。
孔子七十岁那一年,被季康子请回鲁国,此时孔子已经七十岁了。孔子回到鲁国后,叙书传,删诗,订礼正乐,作《易十翼》与《春秋》。在整理文化的同时,孔子并没有忘他的政治理想。
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得知后马上沐浴上朝,向鲁哀公报告说:“陈恒弑其君主,请出兵讨伐。”哀公说:“去报告三位大夫吧!”三位大夫即指执掌鲁国实权的三桓大夫,孔子到三位大夫那里去报告,三家大夫还想干掉鲁国国君主,怎么愿意去讨伐叛逆 孔子简介 ,所以三位大夫表示不可以出兵。
孔子一辈子没有放弃恢复礼乐制度的理想,即使到了行将就木的时候也是如此。
鲁哀公十四年,孔子卒,享年七十三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河畔。他的弟子为其服丧三年,乃洒泪而别。子贡又单独为孔子服丧三年。一些弟子和鲁国人在孔子的陵墓旁建房而居,为他守墓,逐渐形成了一个聚居地,叫孔里。
关于“孔子的晚年是什么样的?”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痴瑶]投稿,不代表盛龙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p.snlon.net/sn/13606.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盛龙号的签约作者“痴瑶”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孔子的晚年是什么样的?”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孔子的晚年是什么样的?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公元前...
文章不错《孔子的晚年是什么样的?》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