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舰艇分类”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舰艇分类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战列舰(Battleship,或又称为战斗舰、主力舰、战舰)是一种以大口径火炮的攻击力与厚重装甲的防护力为主要诉求的高吨位海军作战舰艇。由于这种军舰自1860年代开始发展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末期逐渐式微为止,一直是各主要海权国家的主力舰种之一,因此在过去又曾经一度被称为主力舰,但由于近代以来战列舰的战略地位被航空母舰和弹道导弹潜艇所取代再也不是舰队中的主力,因此这样的称呼方式也相对失去了意义。战列舰是人类有史以来创造出的最庞大、复杂的武器系统之一,在其极盛时期——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列舰是唯一具备远程打击手段的战略武器平台,因此受到各海军强国的重视。但是,最后一艘战列舰已经在1998年退役。
[ 17世纪70年代后,英国海军按照以下标准对舰船进行分类:
一级舰——三层炮甲板,火炮100门以上,定员875人以上,排水量2500~3500吨。代表性舰船为特拉法尔加海战中纳尔逊海军上将的旗舰“胜利”号。
二级舰——三层炮甲板,火炮90~98门,定员750人左右,排水量2000吨以上。
三级舰——二至三层炮甲板,火炮64~80门,定员490~720人左右,排水量1300~2000吨。这是英国海军中数量最多的主力世界最古老之现役军舰,英国皇家海军胜利号舰只。
四级舰——两层炮甲板,火炮50~56门,定员350人左右,排水量1000吨以上。
上述四级舰均被称为战列舰。规模在此之下的舰船被归类为护卫舰(Frigate)、巡航舰(Corvette)和单桅纵帆船(Sloop)。
19世纪中叶之后,随着科学技术和造船工业的发展,风帆动力战列舰逐渐让位给蒸汽动力战列舰,战列舰进入以蒸汽机为动力的钢铁军舰时代。1849年,法国建造出世界第一艘以蒸汽机为辅助动力装置的战列舰——“拿破仑”号,成为海军蒸汽动力战列舰的先驱。它装有蒸汽机为主动力,但仍挂有作为辅助动力的风帆。1853年至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奠定了蒸汽装甲战列舰在近代海军舰队中举足轻重的统治地位。1859年,法国建造了排水量5630吨的“光荣”号(Gloire)战列舰。1860年,英国建造了排水量9137吨的“勇士”号(HMS Warrior)战列舰。这两艘军舰外面包覆铁质装甲,被视作世界上最初的两艘蒸汽装甲舰。“勇士”号也挂有辅助的风帆,战舰上的风帆直到20年后才逐渐消失。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美国北方海军的小型装甲炮舰“莫尼特”号(USS Monitor)首次采用了封闭的回旋式炮塔。它与南方邦联海军的“弗吉尼亚”号装甲舰(CSS Virginia)之间发生了首次近代意义上的海上炮战——1862年的汉普敦海战。
1862年,法国建造了第一艘装有旋转炮塔的战列舰“阿尔贝王子”号,由于炮塔式舰炮可向任何方向,排成一线纵队的战列战术似乎过时了,所以在一段时期里装甲舰的称谓取代了战列舰。
1873年,法国建成“蹂躏”号战列舰,该舰已废除使用风帆的传统,成为世界海军史上第一艘纯蒸汽动力战列舰。到19世纪70年代,世界各海军强国的蒸汽装甲战列舰已达到较高的水平。蒸汽机不仅为军舰提供了推进动力,而且蒸汽还被用于操纵舵系统、锚泊系统、转动装甲炮塔系统、装填弹药、抽水及升降舰载小艇等。大型蒸汽装甲战列舰的排水量达到8000至9000吨,推进功率达到6000至8000匹马力。这时的战列舰在主甲板的中央轴线上或者舰体两侧装配了能做360度全向旋转的装甲炮塔,舰炮也都普遍采用了螺旋膛线,攻击力进一步增强。此时的战列舰大多被称作“铁甲舰”(Ironclad),清朝北洋水师的定远号、镇远号铁甲舰(定远级铁甲舰)可以称作是这一时期的战列舰代表。
1906年,一种全新的战列舰出现了。无畏舰(Dreadnaught)的名字来源于英国海军的无畏号战列舰(HMS Dreadnaught)。它采用了统一型号的重型火炮,以及高功率的蒸汽轮机。其设计实现了意大利著名工程师库尼贝迪上校的无畏号战列舰构想,排水量17,900吨,航速21节,装备有安装在五座炮塔内的10门305毫米主炮,24门76毫米副炮,水下鱼雷发射器5座,这比当时其它最大的装甲舰的火力还要强1倍以上;两舷,炮塔和指挥塔的装甲厚达280毫米。无畏号的下水,加快了各国海军的竞争。德国的拿骚级战列舰、美国的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及其后续舰纷纷采用无畏号的标准;意大利的但丁?阿利格伊切里号战列舰革命性首此使用三联装主炮,开创了先河,但是由于建造拖沓而导致这一桂冠被奥匈帝国的联合力量级战列舰所夺取。此类战列舰被统一命名为“无畏舰”。其特征可以概括为:统一口径的主炮(通常口径为11至13.5英寸),主炮塔布置于舰艏和舰艉,以及交错布置于舰身舯部。排水量大多为20,000吨以上,一般使用蒸汽轮机作为动力,航速超过19节。这一时期,英国和德国展开了大规模的海军军备竞赛。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共有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73艘,德国则有52艘。
[编辑本段]超无畏级战列舰
随着战列舰的主炮口径增加到13.5~15英寸,火炮有效射程不断增大,主炮炮塔都布置在舰体水平纵向中轴线上,减少或取消舯部的主炮塔,排水量增加到25,000吨以上,这种无畏战列舰通常被称为“超级无畏舰”,日本称为“超弩级战舰”。英国的猎户座级战列舰、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德国的巴伐利亚级战列舰、美国的内华达级战列舰、日本的扶桑级战列舰,及其后续舰都可以视为典型的超级无畏舰(Post-Dreadnaught)。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1916年,英德两国海军之间爆发了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海战——日德兰海战。成为战列舰主宰海洋的“大舰巨炮制胜主义”理论历史顶点。根据这次海战的教训,主要的海军国家改进了无畏舰的设计。主要改进措施包括:增大主炮口径,改进炮塔、火药库等部位的防护;采取重点防护措施,加厚重要部位的装甲,减少或取消非重要部位的装甲;重视水平防护、以及水线以下对鱼雷的防护。这种无畏型战列舰通常被称为“后日德兰型战列舰”(Post-Jutland Battleship)。例如英国建造的纳尔逊级战列舰。
[编辑本段]条约时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及同盟国的失败告终。根据1918年的停战协定,德国公海舰队向协约国投降,并集中在英国北部奥克尼群岛的斯卡帕湾,等待作为战争赔偿分配给战胜国。但是其中的大部分军舰在1919年6月21日被德国水兵凿沉。
在战争期间,各海军强国都设计了规模和火力更强大的战列舰,主炮口径上升到16至18英寸。由于战列舰的建造和维护费乔治五世级战列舰是典型条约战列舰用极其高昂,这种耗费高昂的军备竞赛在战争结束后显然不再是必需的了。1922年华盛顿会议期间,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和意大利五个海军强国签订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华盛顿海军条约),限制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吨位(35,000吨)和主炮口径(不得超过16英寸),并规定美、英、日、法、意五国海军的主力舰(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吨位比例为10:10:6:3.5:3.5。
1930年签订的《限制和削减海军军备条约》(伦敦海军条约)对此进行了补充规定。从1922年到1936年的15年间被称为“海军假日”时代(Navy Holiday),各国的大型战列舰建造计划都被终止或取消,代之以对已有的战列舰的进行更新和改造。
[编辑本段]超级战列舰
1936年12月31日,《华盛顿海军条约》期满作废,各海军强国重新开始战列舰的建造工作。英国建造了四艘乔治五世国王级战列舰。美国海军建造了两艘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四艘南达科他级战列舰、四艘依阿华级战列舰。意大利海军建造了四艘维内托级战列舰,法国海军建造了三艘黎塞留级战列舰,德国海军建造了两艘俾斯麦级战列舰,日本海军建造了两艘大和级战列舰,即“大和”和“武藏”号战列舰,是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满载排水量为72,800吨,最高航速27节,舰上装有三联装460毫米主炮9门,炮弹重达1460公斤,还有2座三联装155毫米副炮和12座双联装127毫米平高两用炮。“武藏”号在1944年10月24日,“大和”号在1945年4月7日,先后被美军飞机击沉。这一时期的战列舰大多采用15或16英寸甚至18英寸口径主炮,航速达27节以上,甚至30节以上。
需要强调的是,英国的乔治五世国王级战列舰、美国的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和南达科他级战列舰、意大利海军的维内托级战列舰,法国海军的黎塞留级战列舰等舰公开在名义上都属于“条约时代的战列舰”,但是她们的吨位或性能已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条约舰。特别是意大利的维内托级战列舰,正常排水量就达到了42,000吨,已经严重违反了条约。
这一时期,由于航空母舰和潜艇成为海军作战的主要舰种,战列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逐渐沦为次等的海军主力舰。在大西洋战场,英国海军围绕德国的俾斯麦号战列舰和提尔皮茨号战列舰展开了大规模的围剿行动。其余的时间里,盟国的战列舰主要从事护航任务。诺曼底登陆战役中,英国和美国的旧战列舰曾经担任炮轰岸上目标的任务。
在太平洋战场,美国海军的8艘旧式战列舰大多在珍珠港事件中受到损失,其中打捞起来的6艘在本国修理后,担负起支援两栖作战轰击岸上目标的任务。而新建造的高速战列舰则担任航空母舰特混编队的舰队警戒(尤其是防空警戒和雷达哨舰)任务。美国的战列舰队在1944年莱特湾海战的苏里高海峡夜战中,与日本战列舰队展开了历史上最后一次战列舰炮战,击沉了日本海军两艘扶桑级战列舰。
1945年8月15日,日本代表在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签订了投降文件。战列舰在海军中的光荣生涯达到了顶峰,以及终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的战列舰纷纷作为废钢铁出售给私人公司拆毁,或作为靶舰和武器试验平台遭到摧毁。美国海军曾将依阿华级战列舰投入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随后将其退役封存。
1980年代,美国对4艘已退役的“依阿华”级战列舰进行现代化改装,加装各种新型雷达,导弹,防空,电子对抗和指挥控制通信系统,重新编入现役,分别部署于太平洋和大西洋,独立进行海上作战,支援登陆和攻击岸上目标等任务。在1991年1月的海湾战争中,美军曾使用其中的“密苏里”号和“威斯康星”号战列舰对伊拉克目标进行炮击和发射巡航导弹。但在此后的1993年,美国的4艘战列舰又再次退出现役,“战列舰”这一级别也正式从美国海军现役舰船分类中撤消。
目前,世界各国只有美国的四艘依阿华级战列舰、两艘南达科他级战列舰和北卡罗来纳号、得克萨斯号战列舰,以及日本的三笠号前无畏型战列舰作为浮动博物馆得到永久保存。
驱逐舰是一种多用途的军舰,19世纪90年代至今的海军重要的舰种之一,是以导弹,鱼雷,舰炮等为主要武器,具有多种作战能力的中型军舰。它是海军舰队中突击力较强的舰种之一,用于攻击潜艇和水面舰船,舰队防空,以及护航,侦察巡逻警戒,布雷,袭击岸上目标等,是现代海军舰艇中,用途最广泛、数量最多的舰艇。
驱逐舰是一种装备有对空、对海、对潜等多种武器,具有多种作战能力的中型水面舰艇。它的排水量在2000—8500吨之间,航速在30—38节左右。驱逐舰能执行防空、反潜、反舰、对地攻击、护航、侦察、巡逻、警戒、布雷、火力支援以及攻击岸上目标等作战任务,有“海上多面手”称号。
19世纪70年代出现一种专门发射鱼雷的可以摧毁大型军舰的鱼雷艇(注意:这种鱼雷艇不同于以后的鱼雷快艇,舰型相对较大,航速不快,故而翻译为“雷击舰”更为妥当),针对这种颇具威力的小型舰艇,英国于1893年建成了哈沃克号——一种被称为“鱼雷艇驱逐舰”的军舰,设计航速26节,装有1座76毫米火炮和3座47毫米火炮,能在海上毫无困难地捕捉鱼雷艇,携带3枚450毫米鱼雷,用于攻击敌舰。德国海军发展的同类型的军舰则称为大型鱼雷艇。
随着更多的驱逐舰进入各国海军服役,驱逐舰开始安装较重型的火炮和更大口径的鱼雷发射管,并采用蒸汽轮机作为动力,英国江河级驱逐舰已发展成伴随主力舰队的护航舰艇,英国部族级驱逐舰(1905)开始使用燃油作为燃料。编队使用的驱逐舰已经成为海军舰队的主要突击兵力,打击敌人鱼雷舰艇的同时还要对敌舰队实施鱼雷攻击。其特征可以概括为:标准排水量1000-1300吨,航速30-37节,多采用燃油的蒸汽涡轮机动力装置,装备88-102毫米舰炮以及450-533毫米鱼雷发射装置2-3座。事实上,从本质而言,驱逐舰就是一种大型的鱼雷艇,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驱逐舰取代了鱼雷艇而成为一种海上鱼雷攻击的主力,从存在意义上“驱逐”了鱼雷艇。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驱逐舰携带鱼雷和水雷,频繁进行舰队警戒、布雷以及保护补给线的行动,并装备扫雷工具作为扫雷舰艇使用,甚至直接支援两栖登陆作战。驱逐舰首次在大规模战斗中发挥主要作用是1914年英、德两国海军发生的赫尔戈兰湾海战。1917年德国发动无限制潜艇战,驱逐舰安装深水炸弹充当反潜舰,成为商船队不可缺少的护航力量。随着战争的发展,驱逐舰已经具备了多用途性,逐渐向大型化方向发展,所装备的武器也更强。1916年英国V级驱逐舰和后续的W级驱逐舰,舰体采用较高的干舷,装备4英寸火炮以及三联装21英寸鱼雷发射管。1917年美国批准建造111艘威克斯级驱逐舰以及162艘克莱姆森级驱逐舰。驱逐舰已由执行单一任务的小型舰艇演变成舰队不可缺少的力量。
在20世纪20年代,各国海军的驱逐舰尺度不断增加,标准排水量为1500吨以上,装备120毫米-130毫米口径火炮、533毫米-610毫米口径鱼雷发射管。驱逐舰的武器搭配和战法日益完善。英国按字母顺序命名的9级驱逐舰——A级至I级;日本的特型驱逐舰——吹雪级驱逐舰及其改进型号是这一阶段驱逐舰的典型代表。法国的美洲虎级驱逐舰以及后续建造的空想级驱逐舰,标准排水量超过2000吨,甚至达到2500吨,通常被称为“反驱逐舰驱逐舰”(Contre-torpilleurs)。1930年签订的伦敦海军条约一度对缔约国——美国、英国、日本的驱逐舰排水量做出限制,1936年条约到期,各国海军开始建造比以前更大、武备更强的驱逐舰,排水量接近或超过2000吨。英国部族级驱逐舰(1936)。美国的本森级驱逐舰,日本的阳炎级驱逐舰,德国Z型驱逐舰,是这一时期驱逐舰的典型代表。虽然驱逐舰担负的任务日益广泛,但是集群攻击仍然是这些以鱼雷、火炮为主要武器的驱逐舰的主要任务。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没有任何一种海军战斗舰艇用途比驱逐舰更加广泛。战争期间的严重损耗使驱逐舰又一次被大批建造,英国利用J级驱逐舰的基本设计不断改进建造了14批驱逐舰,美国建造了113艘弗莱彻级驱逐舰。同时在战争期间,驱逐舰成为名副其实的“海上多面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列舰的主力舰地位已经被航空母舰与潜艇替代。由于飞机已经成为重要的海上突击力量,驱逐舰装备了大量小口径高炮担当舰队防空警戒和雷达哨舰的任务,加强防空火力的驱逐舰出现了,例如日本的秋月级驱逐舰,英国的战斗级驱逐舰。针对严重的潜艇的威胁,旧的驱逐舰进行改造投入到反潜和护航作战当中,并建造出大批以英国狩猎级护航驱逐舰为代表的,以反潜为主要任务的护航驱逐舰。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驱逐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驱逐舰因其具备多功能性而备受各国海军重视。以鱼雷攻击来对付敌人水面舰队的作战方式已经不再是驱逐舰的首要任务。反潜作战上升为其主要任务,鱼雷武器主要被用做反潜作战,防空专用的火炮逐渐成为驱逐舰的标准装备,而且驱逐舰的排水量不断加大。20世纪50年代美国建造的薛尔曼级驱逐舰以及超大型的诺福克级驱逐舰(被称为“驱逐领舰”)就体现了这种趋势。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飞机与潜艇性能提升(尤其是喷气式飞机与核动力潜艇)以及导弹逐渐逐步应用,对空导弹、反潜导弹逐步被安装到驱逐舰上,舰载火炮不断减少并且更加轻巧。1967年以色列海军埃拉特号驱逐舰被反舰导弹击沉,攻击水面舰艇的任务又成为驱逐舰的重要任务。燃气轮机开始取代蒸汽轮机作为驱逐舰的动力装置。为搭载反潜直升机而设置的机库和飞行甲板也被安装到驱逐舰上。为控制导弹武器以及无线电对抗的需要,驱逐舰安装了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例如美国的亚当斯级驱逐舰,英国的郡级驱逐舰,苏联的卡辛级驱逐舰,已经演变成较大而又耗费颇多的多用途导弹驱逐舰。
20世纪70年代,作战信息控制以及指挥自动化系统,灵活配置的导弹垂直发射装置,用来防御反舰导弹的小口径速射炮,开始出现在驱逐舰上,驱逐舰越发的复杂而昂贵了。英国的谢菲尔德级驱逐舰(42型驱逐舰)试图降低驱逐舰越来越大的排水量以及造价(在后来的战争中担当舰队防空雷达哨舰的任务遭到重大损失,5艘同级舰参与战事,两艘被击沉。)。而美国的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苏联的现代级驱逐舰、无畏级驱逐舰继续向大型化发展,驱逐舰舰体逐渐增宽,其稳定性大大提高,它们的标准排水量达到6000吨以上,这已经接近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轻巡洋舰。
现代驱逐舰装备有防空、反潜、对海等多种武器,既能在海军舰艇编队担任进攻性的突击任务,又能担任作战编队的防空、反潜护卫任务,还可在登陆、抗登陆作战中担任支援兵力,以及担任巡逻、警戒、侦察、海上封锁和海上救援等任务。舰体空间增大舰上条件逐步改善,现代驱逐舰的舰员们也不再象其前辈那样,在简陋而狭窄、颠簸剧烈的舱室中用他们的英勇和胆量经历艰苦的磨难,而是在舒适的封闭的舱室中值勤,利用自动化技术操纵他们的战舰。“驱逐舰从过去一个力量单薄的小型舰艇,已经成为一种多用途的中型军舰。 性能特点:
①隐身性能较好。上层建筑与美国海军伯克级驱逐舰类似,均内倾,四周转角采用圆弧形,雷达反射面积明显小于传统舰艇。
②自动化水平高。实现了无人机舱,全封闭自动化操纵和搬运作业机械化。
③武器配备齐全,综合作战能力强。配备了防空反潜导弹垂直发射系统,装载了日本自产反舰导弹和鱼雷。
基本数据:
标准 / 满载排水量 4400/5100 吨
长×宽×吃水 151 × 17.4 × 5.2米
航速 30节
巡洋舰(Cruisers)是在排水量、火力、装甲防护等方面仅次于战列舰的大型水面舰艇,巡洋舰拥有同时对付多个作战目标的能力。历史上巡洋舰一开始是指可以独立行动的战舰,而与此相对的驱逐舰则需要其它船只(比如补给船只)的帮助。但是在现代这个区分已经消失了。
现代巡洋舰排水量一般在0.8万吨-2万吨,装备有导弹、火炮、鱼雷等武器。大部分巡洋舰可携带直升机。动力装置多采用蒸汽轮机,少数采用核动力装置。随着海军航空兵的崛起,巡洋舰的地位日渐衰落。在现代战争中巡洋舰实际上已经消失了,它们的作用完全被驱逐舰代替。
当代世界最著名的巡洋舰为两级:美国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以及苏联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
巡洋舰这个词是在19世纪出现,早期称为护卫舰。在帆船时期,护卫舰指的是小的、快速的、远距的、装甲轻的(只有一个炮台)的船只,这些船一般用来巡逻、传递信件和破坏敌人的商船。舰队的主体则由战列舰组成,这些舰只比护卫舰大得多,也慢得多。护卫舰一般逃避这样的战舰,也不参加这样的战舰之间的舰队海战。最早的铁甲舰也只有一个炮台,因为它们的装甲太重了,没法装其它的炮台。尽管它们是带有大炮的大船,而且也可以像战列舰一样作战,它们依然被称为护卫舰。因此护卫舰这个词的意义就开始变化了,原来的小帆船被改称为巡洋舰。
长时期里巡洋舰弥补了非常轻型的船只如鱼雷艇与战列舰之间这个孔子。巡洋舰足以抵挡小的船只的进攻,而且足以能够远离自己的基地航行。而战列舰虽然在作战时威力非常大,但它们太慢和需要太多的燃料(尤其是在使用蒸汽机后这个区别就更加明显了),它们很难远距离作战。19世纪的大多数时间里和20世纪初巡洋舰是一支舰队的远程威慑武器,而战列舰则待在基地附近。巡洋舰最主要的作用在于袭击敌人的商队。巡洋舰比较注重速度,采取瘦长、利于加速的船体以优化高速航行。
巡洋舰也被编入主力舰队作为侦查和巡逻用。
随着战列舰的不断增大巡洋舰的吃水和大小也不断增大。风帆被蒸汽机代替后出现了装甲巡洋舰,实际上它们是比较小的、很快的战列舰。19世纪末战舰的发展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数年后下水的巡洋舰就已经超过了此前的战列舰。美国的白色舰队在下水几年后就已经过时了。在这段时间里一支舰队往往含有很老的舰只,也含有很新的舰只,而新舰往往比老舰大得多。
20世纪20年代开始人们被迫开始区分轻巡洋舰和重巡洋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不同的军备限制条约中对这两个概念均有定义。轻巡洋舰的炮径为6.1英寸(155毫米)以下,重巡洋舰的炮径在此以上(8英寸,即203毫米)。华盛顿海军条约中8英寸为巡洋舰的炮径上限。但有几艘巡洋舰的炮径在此之上:它们分别是两艘沙恩霍斯特级(德国)、两艘敦刻尔克级(法国)、两艘阿拉斯加级(美国)。它们是条约时期的超级巡洋舰,是战列巡洋舰在二战的延续。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航空兵的出现大大地改变了海战的性质。即使最快的巡洋舰也比不上飞机快,而飞机的作战范围不断扩大,最后可以跃大洋作战。这使得单艘船只或者小部队独立作战的机会减小。20世纪后期只有非常大规模的舰队一起作战,这样的舰队可以抵挡几乎所有空袭。这使得大多数海军注重设计只完成一个任务的船只,尤其是反潜和反空船只。大多数舰队中的多功能大船消失了。美国海军、俄罗斯海军、秘鲁海军、意大利海军是目前尚拥有巡洋舰的海军。
苏联海军将巡洋舰当作它们的作战舰队的基础。战后它们建立了一支拥有大炮的舰队,但很快它们就被装载大量导弹和大量反空导弹的大船取代了。苏-俄最著名的巡洋舰是在80~90年代建造的基洛夫级,共4艘。其核动力系统可为本舰提供30节以上高速和几乎无限的续航能力。目前,除最新的“彼得大帝”号外,其它三艘的目前状态均很差,前两舰“乌沙科夫”(原“基洛夫”号)和“拉扎列夫”号(原“伏龙芝”号)甚至已经在筹备拆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海军的中心是航空母舰。1980年代建造的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本来设计为驱逐舰,它们的主要意图在于提供极强大的反空力量。出于公共关系的考虑这些船被误名为巡洋舰,目的在于强调神盾战斗系统的作战能力。不过从1981年提康德罗加号巡洋舰下水后这个级别的船只获得了一系列改善,使得它们的反潜和对地面攻击的力量(使用巡航导弹)大大加强。与它们的苏联对手一样,这些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也可以作为整个作战群的中心。
护卫舰 护卫舰是以舰炮,导弹,水中武器(鱼雷,水雷,深水炸弹)为主要武器的中型或轻型军舰。它主要用于反潜和防空护航,以及侦察,警戒巡逻,布雷,支援登陆和保障陆军濒海翼侧等作战任务,又称为护航舰。在现代海军编队中,护卫舰是在吨位和火力上仅次于驱逐舰的水面作战舰只。护卫舰和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一样,也是一个传统的海军舰种,是世界各国建造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参战机会最多的一种中型水面舰艇。
初期的护卫舰排水量为240吨~400吨,装备舰炮主要是为了对付潜艇。有时,甚至使用舰体去冲撞敌方潜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护卫舰满载排水量为800吨~1300吨,航速12节~20节,以深水炸弹和鱼雷、水雷为主要武器,并装备了声纳和雷达、炮和高射炮。护卫舰可参加海战和两栖登陆作战。20世纪70年代以来,护卫舰装备了各种导弹,大大提高了防空反舰能力。现代护卫舰满载排水量达2000吨~4000吨,航速30节~35节,续航能力500海里~600海里,采取封闭式结构,具备“五防”能力,装备武器全面。还配备有多种类型雷达、声纳和自动化指挥系统、武器控制系统,以及及舰载直升机,担负远程反潜警戒、导弹中继制导等任务。
护卫舰是一种古老的舰种,早在16世纪时,人们就把一种三桅武装帆船称为护卫舰。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由于德国潜艇肆行海上,对协约国舰艇威胁极大,为了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安全,协约国一方开始大量建造护卫舰,新的护卫舰吨位,火力,续航性等方面都有了提高。当时最大的护卫舰的排水量已达1000吨,航速达16节,具有远洋作战的能力。
现代护卫舰已经是一种能够在远洋机动作战的中型舰艇,满载排水量一般为2000—4000吨,航速30—35节,续航力4000—7500海里。已成为吨位在600吨以上各类舰种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舰艇。
想了解一下日本,越详细越好
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
1971年8月22日,我国第一艘核潜艇首次以核动力驶向试验海区,进行航行试验。
1974年8月1日,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加入海军战斗序列。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命名其为“长征”一号,舷号为401,并授予军旗
日本国(Japan),是东亚一个由本州、四国、九州、北海道四个大岛及6900多个小岛组成的群岛国家。地震频发,是世界上地震最多的国家。日本国名意为“日出之国”。公元4世纪中叶成为统一的国家,当时称为大和国,645年大化革新后经济文化不断发展,19世纪中期明治维新后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之一,对外逐步走上侵略扩张道路,在二战期间侵略中国、朝鲜等亚洲国家。二战战败后实行以天皇为国家象征的君主立宪制,经济实力迅速提高。
日本人口超过1.2亿,以大和民族为主,日本是八国集团、二十国集团、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的科学研发能力居世界前列。日本国民拥有很高的生活质量,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首都东京是亚洲最大、世界领先的城市。日本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别具一格的日本文化。
中文名称: 日本国
英文名称: Japan
简称: 日本
所属洲: 亚洲
首都: 东京
主要城市: 大阪,名古屋,横滨
国庆日: 公元前660年2月11日
国歌: 《君之代》
国家代码: JPN
官方语言: 日语
货币: 日圆(¥,JPY)
时区: 东九区
政治体制: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国家领袖: 天皇:明仁、首相:安倍晋三
人口数量: 1.2795亿(2011年)
人口密度: 337.1人/平方千米(2011年)
主要民族: 和族,琉球族,阿伊努族
主要宗教: 神道教,佛教
国土面积: 377835平方公里(含领海与小岛)
水域率: 0.8%
GDP总计: 5.984万亿美元(2012年)国际汇率
人均GDP: 46895美元(2012年)国际汇率
国际电话区号: 81
国际域名缩写: .jp
道路通行: 靠左驾驶
国家象征: 天皇、樱花、菊花、绿雉
人类发展指数: 0.912(极高,2012年)
法律体系: 欧陆法系
中央银行: 日本银行
地理最高点: 富士山
日本国一级行政区划
北海道地方
北海道东北地方
青森县 ? 岩手县 ? 宫城县 ? 秋田县 ? 山形县 ? 福岛县关东地方
东京都 ? 茨城县 ? 栃木县 ? 群马县 ? 埼玉县 ? 千叶县 神奈川县中部地方
山梨县 ? 长野县 ? 新潟县 ? 岐阜县 ? 静冈县 ? 爱知县 富山县 ? 石川县 ? 福井县近畿地方
京都府 ? 大阪府 ? 三重县 ? 滋贺县 ? 兵库县 ? 奈良县 和歌山县中国地方
鸟取县 ? 岛根县 ? 冈山县 ? 广岛县 ? 山口县四国地方
德岛县 ? 香川县 ? 爱媛县 ? 高知县九州地方
九州本岛
福冈县 ? 佐贺县 ? 长崎县 ? 熊本县 ? 大分县 ? 宫崎县 鹿儿岛县琉球群岛
冲绳县日本的一级行政区划单位为都道府县,全国划分为1都、1道、2府、43县。
国名
日本国(英语:Japan 日语读音:にほんNihon/にっぽんNippon)意为“日出之国”或“日落之国”。
日本风光集萃(20张)
历史上日本曾有大和、东瀛、扶桑等别称。[1]
国旗
日章旗,亦称太阳旗,呈长方形,长与宽比为3:2(标准国旗长度尺寸)。旗面为白色,正中有一轮红日。白色衬底象征着纯洁,红日居中象征着忠诚。传说日本是太阳神所创造,天皇是太阳神之子,太阳旗来源于此。日章旗古已有之,作为正式国旗是明治三年(1870年)根据太政官布告第57号(商船规则)颁布制定的。
飞鸟时代
主词条:飞鸟时代
日本遣唐使[7]
飞鸟时代得名于奈良县的飞鸟地方(现在的明日香村,当时的都城藤原京)。佛教在这一时期通过百济传来,587年,衣折战役中,苏我马子击败物部守屋,取得对朝廷的控制权。592年,和苏我氏有姻亲关系的皇族女性丰御食炊屋姬即位为推古天皇。她提名圣德太子(马厩门王子)为摄政进行了以加强皇权为核心的政治改革。圣德太子制定了十二阶冠位和十七条宪法;同时还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隋朝学习。苏我入鹿还杀害了圣德太子的儿子山背兄皇子,645年,中大兄皇子(天智天皇)和中臣镰足(藤原镰足)合谋刺杀苏我入鹿,结束了苏我氏的专权。同年,孝德天皇即位,颁布大化改新诏,推行大化革新。
672年,天智天皇驾崩,儿子大友皇子即位弘文天皇。天智天皇的弟弟大海人皇子与其争位,爆发战争,史称壬申之乱。710年,元明天皇迁都平城京,飞鸟时代结束。
奈良时代
主词条:奈良时代
以奈良(平城京)为都的时代。自710年(和铜三年)定都平城京,至784年(延历三年)迁都长冈京,共
平城京[8]
计74年。是律令制社会的繁荣鼎盛时期,表现在政治经济制度、阶级关系、文化以及对外关系等方面。光仁天皇及桓武天皇时期,朝廷力图整顿混乱的政治形势,缩减财政开支,改革兵制,向东北地区扩展疆域,谋求整形和重新加强律令制。
平安时代
主词条:平安时代
以平安京(京都)为都城的历史时代,始于794年(延历十三年)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终于1185年(文治元年)镰仓幕府成立,历经400年。庄园制度让开垦耕地的人永久拥有耕地,他们结合成利益集团,更武力兼并庄园,渐成各地武家实力的来源。
镰仓幕府
主词条:镰仓时代
源赖朝平定平氏后,建立以镰仓为全国政治中心的武家政权时代。始于1185年(文治元年)镰仓幕府成立,终于1333年(正庆二年,元弘三年)幕府灭亡,历经149年。始期另有1180年说、1183年说、1192年说(源赖朝出任征夷大将军)。
在北条时宗在位的时候,元世祖忽必烈曾两次侵日未果。后期,幕府的统治日渐衰败,无法维持,终于后醍醐天皇举兵,然后被讨伐大将、上野大族足利尊氏的倒戈而灭亡。
南北朝时代
主词条: 南北朝时代
后醍醐天皇消灭了镰仓幕府后,就进行了第一次的王政复古,推行新政,史称建武新政。足利尊氏迫后醍醐天皇退位。新天皇光明天皇策封他为征夷大将军,是为北朝。 后醍醐天皇退位后持着天皇象征的三神器退往大和的吉野(今奈良县),是为南朝,至此南北朝终于形成。
室町幕府
主词条:室町幕府、战国时代
足利氏原是上野豪族,而且更是镰仓幕府将军源赖朝同族,足利尊氏在京都的室町开设幕府,是为室町幕府。南北朝的统一是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进行的,他统一了以后,曾企图篡夺皇位。但在他死后,第四代将军足利义持阻止了此事。由于当初足利氏为了对付南朝,必须于京都开设幕府,而在镰仓设公方府,引来了关东大乱。
在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在位的时候,因继承权问题爆发了应仁之乱,自此幕府的权威日下。原本受幕府策封于各地的守护大名,有的渐渐被守护代(副官)、家臣、国人篡夺政权,有的可以保持政权至战国时代。从应仁之乱开始,至足利幕府灭亡,称为战国时代。
安土桃山时代
主词条:安土桃山时代
天正元年(1573年),织田信长放逐了末代将军足利义昭,足利幕府宣告灭亡。后逐渐成为全国最强大的军
丰臣秀吉
事首领,并开始积极拓展统治版图,直到天正十年(1582年)消灭甲斐大名武田氏为止,已几乎完全控制近畿与东海地方,并将势力延伸至中国地方、甲信越地方、四国地方以及北陆地方,此时的全国实际政治中心也转移到安土城的织田氏手上。同年,部将明智光秀发动本能寺之变,织田信长死去(或说失踪),其长子兼织田家家督织田信忠败给明智光秀后自杀,整个织田氏顿时陷入混乱。
1584年,羽柴秀吉与东海地方大名德川家康爆发会战,双方经过一番对峙后进行和解并结为同盟,同年,大坂城完工,羽柴秀吉以此为根据地,开始进行统一全国的计划。经历四次的大规模讨伐后,1590年,接受天皇赐姓丰臣的秀吉完成全国大致上的统一,使日本进入百年来首见的和平时期,全国的实际政治中心也转移到大坂城的丰臣氏手上。1598年,丰臣秀吉去世,全国再度陷入混乱。
江户幕府
主词条:江户时代
1603年(庆长8年)至1867年(庆应3年)间被称为江户时代,于江户设置了江户幕府。政治一安定经济也跟
德川幕府
着发展,在德川纲吉时代景气良好,商人与町人盛行元禄文化(元禄文化)。 江户时代中叶,幕府财政陷入困境,德川吉宗实行享保改革暂时恢复了财政,却又再度恶化。
幕府末年被欧美各国逼迫开国,经由培里来航而签下了日美神奈川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使得锁国崩裂。随着开国与尊王攘夷思想强盛,幕府大老遇刺身亡与萨英战争都令幕府的权威一落千丈,最终德川庆喜先后把政权与领地交还朝廷。
明治时代
主词条:大政奉还、明治维新
明治年间(1868年-1912年)称为明治时代。
经过王政复古大号令及戊辰战争后,拥戴朝廷的诸藩,成立了明治大日本帝国政府。旧藩士在新政下生活困
明治维新时的日本武士[9]
苦,演变成西南战争,后来渐渐恢复秩序。新政府积极引入欧美各种制度及废藩置县等等,这些各项改革被称为明治维新。一方面,新政府确立国家制度,如设立帝国议会及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一方面,又以培植产业及加强军力(富国强兵)为国策推进,急速地发展成近代国家。此外,1879年染指清朝朝贡国琉球国,并改设为冲绳县。日本又在1894年甲午战争及1904年日俄战争中取得胜利,1910年吞并韩国。
文化上,日本从欧美传入了新的学问,艺术;带有未曾在日本出现过的个人主义小说,文学开始出现,与江户时代以前不同的文化展开了。宗教上,改变了以往神佛合流的现象(神佛分离),出现了打压佛教(废佛毁释)等等的运动。
大正时代
主词条:大正民主运动
大正年间(1912年-1926年)称为大正时代。
大正天皇[10]
明治天皇于1912年驾崩,子嘉仁继位,改元大正,是为大正时代。大正元年,因为陆军倒阁而引起了第一次护宪运动(即:大正民主运动,日语:大正デモクラシー),开始出现政党政治。
大正时代前期,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为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国力最高峰的盛世,但1921年,大正天皇因病而由太子裕仁摄政,1923年发生关东大地震,以及一战后在国际和平会议中节节败退,使日本日渐艰难。
权贵与政党不断抗争,发生了第二次护宪运动,实行了全民普选(1925年)。亦由唯一的元老西园寺公望推荐首相,提倡“宪政之常道”。
昭和时代
主词条:二二六兵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战争
1926年12月25日,大正天皇驾崩,皇太子裕仁继位,是为昭和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经济景气。
裕仁天皇一家[11]
皇道派军人渐渐掌握政权。皇道派军人掌权后,日本开展了对中国的大规模侵略。日本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远东以太平洋战场上的主要侵略者。1945年向盟军投降。
战后的政党如雨后春笋一样大量成立。联合政府倒台。吉田茂再次重登相位,连续四次组阁,合共第一次组阁为日本史上唯一的。旧金山和约签定后,日本恢复了国家主权。佐藤组阁后,日本的经济进一步上扬,而美国交还冲绳。
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
平成时代
主词条:平成时代
昭和天皇于昭和64年(1989年)1月7日驾崩,子明仁继位,驾崩隔日起(1月8日)改元平成,称为平成时代(1989年至今)。1993年,由于自民党未能实现政治改革,羽田派在不信任案中造反引致大选。在羽田派、武村正义等人离党竞选下。2012年安倍晋三当选为首相。
关于“舰艇分类”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姿妮]投稿,不代表盛龙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p.snlon.net/sn/13381.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盛龙号的签约作者“姿妮”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舰艇分类”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舰艇分类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战列舰(Battleship,或又...
文章不错《舰艇分类》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