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知道浚县的详细历史介绍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知道浚县的详细历史介绍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浚县是河南唯一一座县级历史文化名城。
浚县历史沿革
夏代,浚地处冀、兖、豫三州之交。商代称黎,迁都殷后为畿内地。周武王克殷,分其畿内为邶、鄘、卫,浚地属邶、卫,后康叔封卫,领浚地。?
春秋时,浚地有牵城、雍榆、顿丘,分属晋、卫。战国时,属魏国。秦置郡县,分属东郡、河内郡和邯郸郡。?
西汉高祖年间(前206——前195年),始置黎阳县、顿丘县。黎阳县治在今大伾山东北,属冀州魏郡;顿丘县治在今屯子乡蒋村附近,属兖州东郡。王莽时(9——20年),改黎阳曰黎蒸,改顿丘曰顺丘。东汉复原,隶属依旧。?
三国时,浚地属魏国,黎阳县属冀州魏郡,顿丘县属兖州东郡。?
西晋泰始二年(266年),黎阳县改属司州魏郡。置顿丘郡,辖顿丘、卫国、临黄、阴安四县。东晋时,浚地先后属晋、后赵、冉魏、前燕、前秦、翟魏、后燕。永和七年(351年),置黎阳郡,辖黎阳县,属司州。太元十一年(386年),丁零族翟辽袭据黎阳,太元十三年(388年)在此称王,号大魏天王,辖七郡。后迁滑台。太元十四年至二十一年(389——396年)间,废黎阳郡,黎阳县属汲郡。?
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废顿丘郡,顿丘县属汲郡(郡治在朝歌城)。孝昌年间(525——528年),分汲郡置黎阳郡,辖黎阳、顿丘二县,属司州。永安元年(528年),分黎阳县置东黎县,县治在今善堂乡临河村南,属黎阳郡。?
东魏天平元年至武定八年(534——550年)间,置黎州,辖黎阳郡。移朝歌县治于今卫贤集,置汲郡,辖朝歌、获嘉、汲县、北修武、南修武、山阴六县。后郡治移至枋头城(今新镇乡前枋城)。天平(534——537年)年间罢顿丘县。
北齐天保元年至承光元年(550——577年)间,废黎州,黎阳郡属司州,废东黎县。?
北周宣政元年(578年),复置黎州,辖黎阳郡。改汲郡为卫州,仍治枋头城。?
隋开皇三年(583年),黎州、黎阳郡俱罢,黎阳县属卫州。开皇六年(586年),于原东黎县置临河县。十六年(596年),置黎州,辖黎阳县、临河县。于枋头城置清淇县,属卫州。大业二年(606年),废清淇县。改朝歌县为卫县。改卫州为汲郡,移治卫县。废黎州,黎阳县、临河县属汲郡。?
唐武德二年(619年),置黎州总管府,治所在今大伾山北麓,辖殷、卫、澶、洹四州,领黎阳、临河、内黄、汤阴、顿丘、观城、繁阳、澶水八县。武德四年,又置清淇县,属卫州。六年,罢黎州总管府,黎州属相州都督府。贞观元年(627年),设道,黎州属河北道,辖黎阳、临河、澶水、内黄四县。卫州治由卫县迁至汲县,卫县仍属卫州。十七年(643年)废黎州,黎阳县属卫州,澶水县并入临河县,临河、内黄二县属相州。清淇县并入卫县,属卫州。长安三年(703年)复置清淇县,县治在枋头城,神龙元年(705年)废,入卫县。?
五代后晋天福元年(937年),黎阳县改属滑州。九年(944年),临河县改属澶州。?
北宋雍熙四年(987年),黎阳县改属河北道澶州。端拱元年(988年),于黎阳置通利军,治所在今县城东大伾与居山之间,辖黎阳县,县治仍旧。至道三年(997年),改道为路,通利军属河北路。天圣元年(1023年),改通利军为安利军,军治迁至浮丘山西。四年,卫县属安利军。天圣七年(1029年),地震,军城陷为湖,移治浮丘山颠。熙宁三年(1070年),废军,黎阳、卫县属河北路卫州。熙宁六年,废卫县为镇,入黎阳县,改属河北西路卫州。元年(1086年),复置通利军,分黎阳县复置卫县,属卫州。政和五年(1115年),军升为浚州,号浚川军节度,旋又改平川军节度,州治在浮丘山颠,辖黎阳县、卫县。崇宁四年(1105年),临河县镇宁军,隶河北东路。宣和二年(1120年),汤阴县属浚州,旋复属相州。?
金天会七年(1129年),河北路分为东西两路,浚州属河北西路。皇统八年(1148年),嫌与宗峻音同,改浚州为通州。天德三年(1151年)复名浚州。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临河县治没于黄河水患,县废。?
元初,设省辖路,浚州属中书省(腹里)真定路,省黎阳县、卫县入州。至元二年(1265年),改属中书省大名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路为府,浚州属中书省大名府。是年十月,改属河南行中书省(简称河南行省)大名府。二年三月,改属直隶(京师)大名府。四月,州降为县,始称浚县,县治徙浮丘山东北平坡。永乐元年(1403年),改属北直隶(简称北直)大名府。?
清顺治元年(1644年),浚县属直隶省大名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属河南省卫辉府。?
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三月,废府设道,浚县属河南省河北道。十六年(1927年)废道设行署(行政公署),浚县属河南省第三行署(驻安阳)。?
抗日战争时期,浚境三权鼎立。1938年7月,国民党河南省政府重划政区,浚县属第十三行署(驻辉县平罗镇)。1939年2月,浚县日伪政府建立,属日伪河南省豫北道(道尹公署驻新乡)。1940年秋,中共浚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属冀鲁豫边区行署。1941年6月,国民党河南省政府撤销第十三行署,国民党浚县政府改属第三行署(驻安阳)。1945年8月,日伪浚县政府投降告终。?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浚县民主政府隶属仍旧。1947年7月,国民党浚县政府改属第四行署,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浚县处于“拉锯”战争局面,两个政府驻地及辖区变动频繁。1949年5月,浚县全境解放,国民党浚县政府不复存在。?
1949年10月中旬,浚县民主政府改为人民政府,隶属平原省安阳行署。1952年10月撤销平原省,浚县改属河南省安阳行署。1957年11月,安阳行署并入新乡行署,浚县随之改属。1962年12月,复置安阳行署,浚县复属安阳行署。1983年10月,撤销安阳行署,浚县改属安阳市至1986年1月8日,后划归鹤壁至今。
浚县历史
商代称“黎”。西周属邶、卫。春秋属晋。战国属魏。秦分属河内郡。西汉高祖年间始置黎阳县,东汉、魏、晋沿袭。东晋永和七年置黎阳郡,墨守成规黎阳县。东魏置黎州,延至隋。唐初置黎州总管府,辖4州8县。宋代置通利军,后改安胜军、平川军、浚川军,政和五年升浚州。洪武二年 (1369年) 降州为县,称谓浚 县至今。
保存至今的黎阳古城,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初时城垣只有东、南、北三面,西以卫河作阻。弘治十年(1497年),在原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全面整修。后又屡经修缮,于崇祯十一年(1638年)已形成今黎阳古城之规模。
黎阳古城的布局有其独特的风格,她既继承了中国早期筑城的传统,却又不是在有完整规划和设计下,按规则布局营造起来的,而是从防御、防洪的角度出发,因地制宜,这些都对黎阳城的布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古人云:“浚城如舟在水中,则所谓舟居非水矣,虽然天如倚,盖地若浮舟,宁惟此城哉。”
黎阳古城的布局是以中心阁为中心,县署设在距中心阁二百余米处的西北位置。设东西与南北两条中轴线,以两条中轴线为东、西、南、北主要街道,并分别连接四城门。在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上设有许多规则的直角相交的大街、小巷,住宅区均分布在巷道内,采用临街设店的规则结构。为了古城经济的繁荣,在水路交通的城西门外建立码头,大小船只来往于南北,货物装卸不停,客商川流不息。有金石记
曰:“浚城西有卫河环带,河与城相距咫尺,河向东北而逝于天津,直至燕都,商人借此以通贸易,得息不啻三倍此利也。”许多商店、茶楼、酒馆、旅店等布满大街两旁,手工业作坊到处可见。由于南北经济交流,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城内及城周先后增修和重修了许多亭、台、楼、阁及各种庙宇,既点缀了市容,又迎合了市民心理。
黎阳古城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军事上十分重要。由于社会动荡、战争频繁,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就以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古城采取了完善的军事防御措施,她西以卫河为池,南抱浮丘于半。从西门向南沿山崖而筑,背山面水,地势险要,内稍平而外陡峭,易守难攻。
黎阳古城的建置规划和管理制度,沿袭了传统的封建“礼法”。她是古代政权的象征,军事防御的要塞,又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中心,同时也体现了古代黎阳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艺术水平。
黎阳有古庙会,据传始于明代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前后,当时主要以浮丘山为中心,朝拜的是东岳大帝黄飞虎之女碧霞元君。随着时间的推移,庙会发展越来越大,逐渐扩展到南关、大伾山。两山香火日盛,到清代便形成了浩大的庙会。
每到农历正月初九、十六两日,当旭日初生之际,县城、两山已笼罩在一片淡紫色的烟雾里。一对对花船、高跷、狮子、秧歌、背阁,扭着跳着争向观众献艺。粗捍彻底鼓手,挺胸曲背,手落处“咚咚咚”一阵暴风雨般的鼓点掠过人们的心头。布棚小摊、泥玩书画、刀枪剑戟、南北佳肴、风味小吃等,将两山间的道路遮了个风雨不透。“山水簇仙居,仰碧榭丹台,一阙清音半天绕;香火酬众愿,看酒旗歌扇,千秋盛会里中传”。这幅清代楹联生动地描绘了黎阳庙会的盛况。
关于“知道浚县的详细历史介绍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蒋振莉]投稿,不代表盛龙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p.snlon.net/sn/13211.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盛龙号的签约作者“蒋振莉”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知道浚县的详细历史介绍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知道浚县的详细历史介绍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浚...
文章不错《知道浚县的详细历史介绍下》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