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举例分析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举例分析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先来看一下“因材施教”的典故:
“因材施教”出自《论语·先进篇》,原文: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
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这个典故,就是因材施教最好的例子。
那么因材施教是一种怎样的教学方法呢?
因材施教是指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等, 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所以,在我们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是很重要的。
比如,你不能要求所有学生都考上清华北大,不能要求所有学生都能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总有学生是跟不上的,这很正常,人和人是有差距的,五个手指头是不一样长的。所以,教师们一定要学会因材施教。
对于学习好、记忆力强的学生,我们布置的作业稍微多一点,提升一下难度,对于学习不太好的学生,我们作业就布置的少一点。对于体育有特长的学生,我们就鼓励他发挥特长,弥补不足。对于性格暴躁的学生,我们要多教一教如何更有耐心;对于比较娘的男生,我们应该对其多进行狼性教育等等。
这些都是因材施教的例子。因材施教,才能让每个学生良性发展,健康成长,快速进步。
希望能够帮到你,谢谢!
“因材施教”典故参考百度百科网页链接
孔子对不同问“孝”的人回答不同
《为政》○孟懿子问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丧之以礼,祭之以礼。”
今译:亲人在世时要以礼服事;去世之后,要以礼送葬,以礼祭祀。
《为政》○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今译:对待父母,要在他们生病时多多关心。
《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今译:现今流行的观点是,能供养双亲就是孝。可是,犬能守御,马能负重,这也是对人的一种供养;那么,对孝子来讲,如果没有对双亲的敬爱,又怎能将自己与犬马区别开来呢?
《为政》○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今译:对于孝子来说,难的是对亲人一直保持和颜悦色的态度,有了事情,晚辈去出力完成有了;有了酒食,让长辈吃喝,这难道就可以说是尽孝了吗?
现在回答:为什么会有不同回答:
答:这充分体现了孔子孝论的灵活性。
孔子之所以成为著名的教育家,主要原因之一是他坚持因才施教的原则,因问而有答。问者不同,回答就不同,即使问的是同一个问题。孝的内容是广泛的,如同对其他概念一样,孔子对“孝”也从未作过全面的定义。因为他明知,这种做法不仅过分学究气,而且难以收到现实针对性的效果。所以,最合理也最有效的办法,是针对不同的人,针对着对孝有着不同的理解,针对着在孝行方面有着不同表现的人,孔子对于他们的“问孝”,予以不同的答复。对于自己的弟子,孔子告诉子夏的是“色难”,告诉子游的是“敬”,这可能是由于,子夏和子游都是年轻时进入孔子门下,一方面是生活阅历不足,另一方面则是生活在社会下层,日常生活相对艰难,就简单地认为“孝”就“养”,就是对父母的物质供养。针对这样的片面认识,孔子强调了敬养之态度的重要性。对于孔门之外的人,特别是社会上层的人物,比如孟懿子和孟武伯之类,孔子则针对他们个人孝行中出现的问题,发出了具有批评性的指导意见。在这方面,与后代某些时期的儒生们用某一条具体的孝行原则要求所有社会成员的做法相比,显然是更加合理和有效的。
《论语》学习第272天,12.22仁者爱人
孟懿子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许多人把孝单纯理解为赡养父母。狗和马也有人养,如果不尊敬父母,与养狗养马有什么不同呢?
子夏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晚辈长保恭敬和悦的神色是最难做到的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272天
原文阅读:
12.22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译文讲解:
樊迟请教什么是仁道。孔子说:“爱人。”樊迟请教什么是智慧。孔子说:“知道人的好坏。”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安排他们处于邪曲的人之上,这样就能使邪曲者归正。”
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安排他们处于奸邪的人之上,这样就能使邪曲者归正’。这是什么意思?”
子夏说:“多么有意义的话呀!舜有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远离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远离了。”
启发思考:
本章特别有名,也是个经典的教学案例。《论语》里记载着许多孔子回答弟子们问“仁”的言论,其中,樊迟三次问仁,两次兼问知。不同弟子问同样的问题,孔子的回答不一样,乃因材施教;同一弟子问同样的问题,孔子亦有不同回答。虽然是同人同问,但是问的时机、背景不一样,孔子做出不同回答,对弟子的启发和引导应该更具有针对性。其“循循然善诱人”,不仅针对不同学生,而且针对同一学生的不同时情,这是更精细高深的因材施教。
? 这次樊迟“问仁”,孔子直接回答“爱人”,有下定义的性质。与别处的解释相比,最为明确、直接了当,简明扼要,也成为后来理解仁引用率最高的解释。?
仁,向内体现为个体的修养、情感态度,向外表现为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爱人是指人与人之间应当互亲互爱,这是一种人性的光辉基本涵盖了孔子之仁的主旨,可以理解为儒家思想的总纲。
樊迟接着“问知”,孔子说:“了解别人。”樊迟没弄明白。孔子进一步提示樊迟具体的办法“举直而错诸枉”。也就是说,孔子认为是要了解人,明察彻识,需要选拔任用贤才,罢黜邪曲之人,在选拔任用人才的事情中来体现智。
樊迟还是不解,出来后向子夏请教,既反映了樊迟的悟性不够高,又体现了樊迟的好学和务实。
子夏博学多识、立刻领悟到老师的话涵义丰富。能爱护他人、了解他人,这既是个人修养的问题,又是为政的大纲,立刻举例帮助樊迟理解夫子的教诲。
子夏讲了两个“举直错诸枉”的例子,一个是舜选拔皋陶(yáo),一个是汤选拔伊尹。历史上,皋陶对于舜帝治理天下所起的作用,伊尹辅佐商汤治理天下的作用,有目共睹,天下共闻。
特别是伊尹,在商汤死后辅佐幼主太甲。太甲不仁,不遵守商汤传下的政策。伊尹竟然将太甲软禁了三年,让他悔过。太甲真心悔过后,伊尹又亲自去迎驾,还政于他。最终太甲成了一代明君。这一段君臣传奇,更超过周公辅佐成王的程度。伊尹成为托孤辅政的完美表率。而商汤能将儿子江山托付给他,可见其知人之明。
? 子夏用举例的方法做出生动的阐释,也揭示出“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中蕴含着仁和智的融通。仁者爱人,一定会为人做善事而生智。以舜举皋陶、汤举伊尹为例,其智表现为伯乐相马、慧眼识才,其仁心表现为重用贤人、以利天下。而智之所用,所以成仁。“不仁者远矣”,是因为胸怀道义、襟怀坦荡的公正之气充满社会,斯仁至矣。
? 识人用贤,无论是大到国家治理,还是小到团队管理,用人都是一个组织成败的关键。有人说,知人是人生第二大智慧,难度仅次于知己。这种智慧确实不容易学到,这种智慧,也是我们永远需要学习的。
关于“举例分析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独智慧]投稿,不代表盛龙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p.snlon.net/sn/12867.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盛龙号的签约作者“独智慧”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举例分析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举例分析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
文章不错《举例分析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内容很有帮助